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导演吴天明:发掘第五代导演 扛起西部电影大旗

2014年03月05日 14:01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导演吴天明(右)和谢晋在第五次全国文代会期间一起交谈(1988年11月摄)。

  “中国的编剧导演应该好好想想,我们要把观众带到什么地方去?”原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吴天明昨天上午因心肌梗塞猝然离世,享年75岁。离世前一天,在中国文联主办的“剧本创作与时代精神”座谈会上,这位中国电影界出名的敢言敢当的西北汉子,向中国电影发出了最后之问。记者 施晨露

  吴天明曾执导《人生》、《老井》等经典影片。担任西影厂厂长期间,他扛起“西部电影”的大旗,大胆启用张艺谋、周晓文、黄建新、顾长卫等一批有艺术潜质的新人,为他们独立拍片提供平台,使《红高粱》、《双旗镇刀客》等优秀作品在银幕劲吹“西北风”。恩师病逝消息传来,张艺谋第一时间致哀:“惊悉吴天明导演去世,震惊难过,几个月前还跟他共同筹划一部影片,不料竟成永别!”同属“第四代”的著名导演谢飞说:“闻老友吴天明导演心梗去世,无比震惊!影坛痛失巨将,悲痛!”

  导演作品,承影坛上下

  吴天明是自学成材的导演。1974年,他参加电影《红雨》拍摄工作,在著名导演崔嵬的指导下,初涉导演艺术知识,1974年进入中央五七艺术大学电影导演专业班 (后为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学习。1979年和1981年,吴天明两次与滕文骥合作拍摄故事片《生活的颤音》和《亲缘》,在影坛崭露头角。

  “以吴天明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群体,他们的人生可以说和国家命运紧密衔接。出道未久、才华即展之时,遭遇‘文革’。劫后余生,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他们留存的作品不多,但都是影史承上启下之作。”电影学者葛颖这样评价。

  吴天明1983年独立执导故事片《没有航标的河流》,该片于1984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夏威夷第四届国际电影节东西方中心电影奖,是西影厂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谈到成名作,吴天明曾回忆,“当时我读到小说《航标》受到极大震动,拍摄时我提出 ‘要向国产电影的癌症——虚假开刀’。一个严肃的、有良知的艺术家应该敢于直面人生,既不矫饰也不丑化。”

  改编自路遥同名小说的《人生》是吴天明的代表作,围绕主人公高加林——一个在新旧交替时期的当代农民的命运,体现了影片执导者对当时各种社会思想和问题的深刻思考。1980年代末期,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发生急剧变化,曲高和寡的“探索片”难以为继。中、青年导演在艺术追求上走向分化。吴天明则继续在现实主义道路上探索。他拍摄的《老井》先后获1988年第8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等多项国内外大奖。

  伯乐识才,留未尽问号

  “从《没有航标的河流》到《人生》、《老井》,吴天明的电影总体上反映了一位导演对乡土中国、文化中国的深沉思考。”电影学者聂伟指出。

  吴天明的导演风格凝重、厚实,他的作品中既融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又充溢着新的艺术方法。拍摄于1986年的《老井》,主要场景即一个密闭的井下空间,对演员、摄影、导演均是极大考验。正是在这部影片中,吴天明力排众议,启用摄影出身的张艺谋出演男主角孙旺泉,令张艺谋一举成为东京电影节影帝。其后,张艺谋拿着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想拍电影,担任西影厂厂长的吴天明立即答应支持,甚至私下解囊和几个同仁凑了4万元,让张艺谋悄悄地赴山东高密种高粱。

  担任西影厂厂长期间,吴天明帮助、扶持了一批日后在中国电影界掷地有声的人物,西影出了 《黄土地》、《孩子王》、《黑炮事件》、《盗马贼》等一长串影史留名的影片。对于外界给予的“第五代导演教父”称号,吴天明只道:“我只是觉得把这个厂子交给我了,我就要把它搞好。我始终认为,电影是文化产品。电影要有精神存在,没有精神不能成为文化。电影不能只是娱乐。”

  就在3日举行的“剧本创作与时代精神”座谈会上,吴天明仍在为他的信念疾呼:“现在有些电影人只顾挣钱,放弃社会责任,我们需要更深刻地挖掘民族精神。我问张艺谋,《三枪拍案惊奇》你想告诉人们什么?”

  人生戛然、抱负未尽,吴天明留给中国电影的财富和思考如老井横亘。

  一辈子都在梦中寻觅

  1939年农历9月13日,我出生的那天夜里,爷爷作了一个梦,梦见他在路上拣了个男孩儿。于是,爷爷给我取了个名字,叫“梦”。看来,我降生那一刻,命运已经注定,我一辈子都要在梦中寻觅。

  1950年,因冒名顶替弟弟去上学,从此,我叫了弟弟的名字——吴天明。弟弟则改叫吴继明。

  我上小学时,爱说快板。农民诗人王老九、谢茂恭的快板书,我一天背一本,经常在学校文艺晚会上出风头。父亲批评我“不务正业”。上初中时,我说相声。到了高中,热衷于演话剧,编舞蹈。不久又迷上电影。为看杜甫仁科《海之歌》,我在影院门口卖了脚上穿的新棉鞋。从那天开始,我作起了电影梦,一梦就是40多年。

  1960年,我考上西影演员训练班。爷爷说祖宗作了孽,家里出了个 “戏子”。1982年,我独立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在国内外获奖,爸爸笑了。

  1983年10月,在陕北拍《人生》外景,突然得知,我被任命为西影厂长。老人家又为我担忧了。

  《人生》在全国引起轰动,得了“百花奖”。父亲终于说:“这小子还行。”这是他唯一一句夸奖我的话。《老井》国内外得了一串奖。西影厂也搞得红红火火,被外国人誉为“中国新电影的摇篮”。可惜,父亲走了,没赶上我的风光。

  今年(2005)1月11日,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把第一个“导演终身成就奖”颁给了我,这是莫大的鼓励!同行们对我多半辈子的劳动做了公正的评判,我当死而瞑目。但是,“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我还有精神再干十几年,同一茬茬年轻的朋友们一起戮力拼搏,为中国电影的繁荣洒尽最后一滴心血。

  (节选自吴天明2005年1月26日于北京写就的《我的小传》)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