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第42届香港艺术节上演 带来138场演出(图)

2014年03月05日 14:0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田沁鑫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登上香港艺术节。

来自北欧的现代舞。

香港艺术节期间,伦敦爱乐乐团将奉上精彩表演。

  第42届香港艺术节目前正在香江如火如荼地上演,在为期五周的艺术节中,138场演出将带给观众艺术的饕餮盛宴。“去香港看戏”,已成为不少深圳文青的选择。

  而罗湖桥的这一边,尽管呼唤城市艺术节多年,但至今深圳演出市场依然呈现出各单位单打独斗的混战场面。深圳虽然有令香港同行艳羡的豪华剧场,但无论是从节目选择、观众培养等,都被香港拉开一大段距离。记者采访了深港两地专家,希望香港艺术节的他山之石能为深圳提供借鉴。

  1

  艺术节掀起“跨城”、“跨国”观演潮

  前几天,深圳市民彭秀芝在香港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周末:周六在香港文化中心聆听美国爵士歌王格里哥利·波特的音乐会,周日转战香港演艺学院歌剧院看田沁鑫的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而在她的备忘录里,还记录着即将要赴港看的四场演出。

  “为什么要去香港看?举个例子,《罗密欧与朱丽叶》在香港最高票价是480元港币,而3月5日在深圳演,同样的演员,最高票价竟然是1080人民币,480连三等票都算不上。”彭秀芝说。

  如果你觉得“跨城看演出”太夸张,那是你没见识过“跨国看演出”。香港艺术节行政总监何嘉坤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透露,前两年他们做过调查,在香港艺术节的观众群中,约15%是非香港籍人员。除了从内地来的客人外,还有从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地专门前来的。“从东南亚过来,半天就到,在香港住几天,看几套戏再回去,很多人都能接受。”

  每年香港艺术节如同一块吸铁石,磁力辐射整个东南亚。今年的香港艺术节还包括21个世界首演创作及16个亚洲首演作品。艺术节在开幕之前已经通过预售系统卖出了9.8万张门票,约占总票数85%。“门票收入占了他们年度预算约四成,这个数字足以让全世界震惊。”旅居广州的香港文化生态观察者邝为立说。

  2

  新锐艺术离市民有多远?

  邝为立这几年往返于香港和内地之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宁等地参与策划了多个大型活动,包括著名的广东现代舞周。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香港艺术节每年都会引入一些比较先锋的节目,比如新锐舞蹈,实验音乐等,这些节目在习惯了《天鹅湖》、奥地利交响乐、名家戏剧这种“经典标配”的内地观众看来极为新鲜。

  “因为他们清楚,如果你不往前走,观众走得比你快,那你很快就会被抛弃了。所以他们每年会预留一些空间,去测试市场对新节目的反应。这些演出可能不会摆在很热门的地方,票价也没有经典演出贵,但毕竟给他们留下了窗口。”相比之下,邝为立在内地总要小心触摸当地的文化市场程度:这些节目能否吸引观众?“国内很多演出商会觉得,有观众的就是好节目,因此时常会妥协。但我不这么认为,我做一个Live house能容纳两百个观众,但他们愿意给的钱可能不亚于一个剧场。”他认为,广东省的情况跟上世纪80年代的香港很像:买节目不难,但自我文化形象没有建立起来。

  其实深圳也有先锋艺术的土壤。先锋演出集中聚合的深圳湾艺穗节已经是第四届,头三届艺穗节的节目数量分别是25场、52场和98场,第四届提升到150场,数量的变化正反映了市场的需求。本届建筑双年展也引入了当代演出形式,受到市民欢迎。但纵观目前的深圳艺术演出市场,像大剧院艺术节、保利演出季等都走商业路线,票房收入是收回成本的重要方式,因此节目选择都偏向保守;而另一方面,戏聚星期六、美丽星期天则以普及为宗旨,免费入场,表演形式亟须拓展。

  前卫艺术离市民有多远?香港艺术节每年除了演出以外,还会有“加料节目”,而这正是市民与先锋艺术沟通的桥梁。何嘉坤告诉记者,今年他们的加料节目多达222场,另外还有81项青少年之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们邀请参演艺术家举行讲座、工作坊等,让市民可以更好地了解舞台背后的故事。”但何嘉坤拒绝用“普及”、“教育”这类字眼,因为她认为组委会、艺术家和观众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我们要做的,是让观众更好地‘融入’艺术当中。”

  3

  本土艺术何时能登上大舞台?

  作为香港艺术节的主要赞助商,香港赛马会今年已经是第三年炮制“当代舞蹈平台系列”,撮合香港本地舞坛精英和香港作曲家合作推出新作,成为香港艺术节的一抹亮色。其实,对本地艺术的扶持,是香港艺术节多年来持之以恒的事情。“本地观众的文化诉求是与本地艺术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的。”香港著名乐评人周凡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有了香港艺术节这个平台,香港本土艺术团体的成长可谓“背靠大树好乘凉”。而在这背后,是香港社会对本土艺术强力度的扶持。据了解,这些扶持大部分是通过艺术发展局提供的,既有对一些明星级别的独立项目的专项扶持,也有专款基金扶持中小型艺团,比如“新苗资助”主要支持新进艺术工作者进行表演、展览、出版及创作等活动,增加演出及发表作品的机会。

  相比之下,在深圳文博会演出季、深圳湾艺穗节中,虽然有深圳艺术家身影,但其数量在庞大的“外来和尚”夹击下显得势单力薄。而深圳艺术团体的生存状况也值得警惕。比如这次在建筑双年展中带来极接地气的戏剧《物恋白石洲》的胖鸟剧团,是深圳先锋艺术的代表团体,虽然已在政府部门“登记在案”,然而 “民间”这个帽子却令他们不得不时常为经费发愁。 “我们也习惯了,反正我们的创作也不为钱,有预算就按预算来,没有钱就省着用,自己找资源。”“胖鸟”的带头人杨阡说。

  庆幸的是,近两年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和各区专项基金向社会敞开大门,让本土艺术能获得资助。“本土艺术是否能发展,首先要看政府有没有决心去推动,因为本土的、先锋的艺术在起步几年会特别难。”邝为立说,“另外还要看除了艺术家以外,有没有在做艺术推广和拓展的人?一个市场如果没有人去运作,就只是打游击。”

  4

  深圳如何定位自己的城市艺术节?

  其实在香港,除了香港艺术节以外,也有不同单位、团体组织的演出季。“香港的演出市场非常发达,一年中的任何时候来香港,都能够遇上演出。它们跟香港艺术节是互助关系,一起把这个‘饼’做大。”何嘉坤表示。

  目前,深圳的演出品牌虽不少,比如文博会演出季、全球通艺术季、保利剧院演出季等,但各自为政,力量无法聚合。无论从展现城市风貌、带动经济增长、刺激创意生产力,还是唤起社会意识和凝聚力,深圳确实需要一个城市艺术节。但目前,我们也许更需要思考“深圳需要怎样的艺术节”?

  “首先要明确你的宗旨:是要做教育性的?品牌性的?吸引游客的?一个有影响力的艺术节肯定是定位明确的。香港艺术节经历了42年,它们一开始目标是希望吸引游客,结果出师不利,回头反省后,开始建立自己的观众群。”周凡夫表示。

  当然,市场不是唯一需要考虑的。周凡夫表示,要清楚艺术的社会功能在哪里。“艺术不是让你赚钱的,是让你花钱的,它是一种投资,对人的投资。如果一座城市的艺术教育和艺术交流做得好,让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素质得以提升,它就能帮你在其他方面省钱,比如维稳,医疗。”

  周凡夫认为,艺术节聚合了多方面人才,他们决定着艺术节的成败。他告诉记者,香港艺术节协会是个非牟利组织,其董事会由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组成,有商界人士、演艺界人士、律师、会计师等,他们指引着艺术节的取向,而他们在董事会中是不受薪的,完全属于义务为社会服务。董事会的人员构成也反映了组委会工作的庞杂:有对各表演艺术领域熟悉的艺术行政人员,有进行宣传和拓展的市场服务人员,有计算收支平衡的财政人员……当然,这些工作人员都是受薪的。深圳要办城市艺术节,应从人才聚合开始。 记者 梁婷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