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宅门"讲述南京老字号"白敬宇" 眼药曾获国际奖

2014年03月06日 10:18 来源:中国江苏网 参与互动(0)

  “头戴马聚源(帽子),眼看白敬宇(眼药)脚踏内联升(鞋店),身着瑞蚨祥(布店)。”这是民国年间,在百姓中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白敬宇”这一称谓已有百年,创始人本在定州。解放初期,白门第16代传人白泽民,把当时分散于重庆、武汉等地的生产销售规模压缩,从此把总管理处三合一全部扎根在了南京。昨天上午,南京出版社为《白敬宇的故事》一书开了新书发布会,在现场,作者郭秋北向记者详述“白敬宇”的前世今生。

  “那是中国民族医药产品首次在国际上获奖”

  69岁的郭秋北称自己是“参加工作后就没离开过白敬宇”,直到退休。他说,萌发了写本书的想法,是他有一次在马祥兴吃了顿饭之后,“他们送了本书给我,是《马祥兴的前世今生》。我对白敬宇这个老字号这么熟悉,是不是也可以试着写写呢?”于是,郭秋北开始搜集资料,并到白敬宇的发源地定州进行考证和采访。郭秋北提到了将祖业发扬光大的白家第15代掌门人白瑞启。在上世纪20年代,白瑞启曾经把自家眼药送展,拿到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据郭秋北考证,“这是中国民族医药产品历史上首次在国际上获奖。不过那时白家送展的眼药名称应该还是‘金羊’。因为‘白敬宇’之称在30年代才启用。”

  “白家的后人其实有一支仍在南京”

  郭秋北在书中浓墨重彩地讲述了白家第16代传人即白瑞启长子白泽民的故事。正是白泽民在1951年,租下南京颐和路一处独立二层洋楼,将白敬宇药行总行迁来南京。随后,白泽民又在原总统府后面的黄家塘购房设厂。

  郭秋北说,他写此书的目的之一,也在于想澄清一件事情,“前些年,有部很火的电视剧叫《大宅门》。剧播出后,有些人认为剧中讲的就是白敬宇的事情。而白瑞启在北京的小女儿白稀一在接受采访时说,她是白家现存的唯一一支,剧中‘二奶奶’写的就是她的母亲邓金玉女士。据我所知,《大宅门》导演郭宝昌曾经也从事过医药行业,他小时候生活的地方,一边是同仁堂,一边就是白敬宇,他是把两者结合,再进行了艺术性加工,其内容与真正的白敬宇历史大相径庭。其二是,白稀一女士的母亲邓金玉女士是白瑞启在晚年娶的第5个妻子,邓在白瑞启70高龄时,为他生下了爱女白稀一。由于当时白瑞启在北京时已难得出门,他就努力培养邓金玉的处事能力,而白瑞启离世后,就由邓金玉接受了京津二地的产业。”

  郭秋北说:“两边的后人没有了来往,所以互不知情。实际上,北京那支的后人里没有男丁,而白家在南京的这一支,倒是第17代、18代这样传下来了。尤其是白家的第17代传人、白泽民的独子白绂祥可称得上是白门药业的收官人。虽然后来白敬宇药厂公私合营,但白绂祥后供职于南京药物研究所,在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不俗成就。白绂祥的儿子白涛也一直在南京。” 记者 仲敏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