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闽剧"贻顺哥"演绎中国"老葛朗台" 60年盛演不衰

2014年03月14日 10: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福州3月14日电 题:闽剧“贻顺哥”演绎中国“老葛朗台”60年盛演不衰

  作者 林春茵

  “贻顺哥烛蒂”,用福州方言来说,就是一句挖苦人“吝啬、算计、到头一场空”的话。而这也是一出60多年来盛演不衰的经典闽剧。

  “贻顺哥是最有虾油味的福州人,这个可爱可怜的吝啬鬼已经由两代人扮演了60年,福州人都爱看他,我也最爱他。”71岁闽剧老演员朱善根14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闽剧《贻顺哥烛蒂》讲的是爱钱如命、吝啬成性的小商人贻顺哥处处想占人便宜,图谋人妻;最终,人财两空,只得到一截烛蒂。

  鼻子描白,臂挂油纸伞,手提砚春袋,怀揣小算盘。这就是剧中角色“贻顺哥”的形象,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朱善根扮演“贻顺哥”已将近30载了。业内评价他“表演太出彩,导致目前闽剧界没有演员敢演贻顺哥全本戏。”

  历史上,“贻顺哥”真有其人,是清末福州南台石狮兜丝线店老板马贻顺,是民间有名的悭吝人。

  1953年,知名剧作家邓超尘操刀剧本《贻顺哥烛蒂》,号称“闽剧三宝”的知名闽剧表演艺术家林务夏饰演马贻顺,首演即爆红,连演了100多场,引得所有民间剧团都跟风搬演。

  林务夏创造性地借鉴了世界幽默大师卓别林的表演,演活了“贻顺哥”,得到田汉、曹禺、老舍等戏剧大师盛赞。老舍看完戏后即赋诗一首:“十年尚忆钗头凤(闽剧),今日欣看烛蒂哥。宜喜宜悲情更切,轻愁微笑漾春波。”

  朱善根是继林务夏之后的第二代“贻顺哥”。在去年底举行的第六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上,他以这一丑角斩获了观众票选的“最佳男演员”奖。

  朱善根向记者介绍,闽剧的丑角以逗趣、活泼为主,台词生活化,非常贴近观众,而“贻顺哥”因为“真,而接地气”,福州人虽极力挖苦他,却不厌恶他。

  “一说法国老葛朗台,大家就懂了,是吝啬鬼,贻顺哥就等于福州话中‘吝啬鬼’、‘奸狡利’、‘十绝哥’。”朱善根认为,“贻顺哥”从一个艺术形象转变成为一个新词汇,这是60年来最难能可贵的艺术成就。

  朱善根接演贻顺哥之前,师从名家萧梦尘演小生。1987年,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首次访问香港演出,邀请方提出要看《贻顺哥烛蒂》,而林务夏时已73岁,难演全本戏,朱善根遂以其“模仿能力强,有幽默感”而被选中改演丑角。

  从最初的邯郸学步,到后来的神形兼备,朱善根长期揣摩,又得到林务夏悉心指点,终于得到港台地区和东南亚福州乡亲的认可,“用了近十年的时间。”

  朱善根最大的体会是,海外乡亲在这出戏上寄托有乡情,“情节、唱词从来没改过,不敢改,舞台背景也不敢改,越传统,越受欢迎。”

  但近年来为了吸引年轻观众,闽剧也在发生细微变化。在今年3月复排的《贻顺哥烛蒂》中,传统写实的背景被舍弃了,舞台设计注入了新的理念。仅用黑白灰三色做写意的三坊七巷剪影,福州人称之为“柴埕厝”的一幢幢矮小木房和码头、商客、石板路拼贴重叠,营造出旧时福州南台特有气息。

  “闽剧需要微调,先从把背景变时尚开始,但还是由观众决定。”福建省闽剧复排导演缪芝莲向记者表示,《贻顺哥烛蒂》作为闽剧经典,不宜做太大的改动,她也只是对一些伴唱和幕间进行了删减,避免拖沓,“无论如何,大家要看的是传统的经典。”

  在后台,记者发现朱善根的化妆袋是一个土黄色粗呢抽绳袋子,他说,已经用了将近20年没换,“很快我也用不上化妆袋了,但是,谁能接得上第三代贻顺哥呢?”(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