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揭秘大连苏联红军烈士像:设计者是刘开渠学生

2014年03月16日 13:46 来源:半岛晨报 参与互动(0)

  上世纪90年代前,大连有三个标志性建筑物,分别是大连火车站、大连港客运站、大连苏联红军烈士像。如今,滨城的市中心,仅剩下大连火车站,大连港客运站于2013年拆除,苏联红军烈士像则于1999年4月迁至旅顺口。许多老大连人至今仍会对苏军烈士像有着很深刻的印象。因其系青铜雕塑,所以大连人亲切地称作“大铜人”。说起大铜人,有着太多的故事和轶闻。这里,又不能不提雕塑的设计者——卢鸿基。

  □半岛晨报、海力网记者胡慧雯

  当年人

  卢鸿基(1910年-1985年)

  海南琼海人。曾主编《战斗美术》,参与发起“中国全国木刻界抗战协会”,任常务理事,从事木刻创作,文艺批评及诗文写作。1949年后曾任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1950年起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为雕塑系教授、代系主任、院刊主编。

  从前事

  作为昔日大连著名地标性建筑——苏联红军烈士像的设计制作者,卢鸿基在大连生活了不短的一段时间。为何会选择让卢鸿基来设计制作苏军纪念像?苏联红军的原型到底是谁?是个叫“伊万”的苏联炮兵吗?这些长久以来为大连市民所关心的问题,都将在此一一揭秘。

  采访顾问

  卢家荪

  卢鸿基外孙、中国著名雕塑史研究专家

  嵇汝广

  《记忆·大连老街》作者

  历史背景

  苏军纪念碑前身是“胜利纪念塔”

  其实,人民广场(原斯大林广场)曾有两座纪念塔,第一座纪念塔叫胜利纪念塔。据大连文史记载,1946年1月6日,在人民广场举行苏联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胜利纪念塔”揭幕典礼。胜利纪念塔由三层塔基、塔身组成,塔高10米,系花岗石砌筑而成,塔尖为石刻五角星,下方为石刻镰刀斧头。

  1949年3月30日,旅大中苏友协决定募捐7亿元(关东币)重修胜利纪念塔。 1953年3月,“胜利纪念塔”拆运到金州,建金州苏军烈士纪念塔。1955年4月26日,金州苏军烈士纪念塔举行落成典礼(后迁至金州南山)。

  “胜利纪念塔”原址则计划建造大连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

  卢鸿基到底是何许人也?

  中国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的学生

  卢鸿基,1910年5月出生于海南琼海博鳌港排园村。父亲卢修銮是开明乡绅,粗通文墨,对其一生影响颇深。卢鸿基四岁即能认字、写字,六岁入新式小学。 1930年9月,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并参加进步美术社团“一八艺社”。1934年,卢鸿基师从法国留学归来的刘开渠(中国现代雕塑大师)学习雕塑。1938年,入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第三厅,参加抗日救亡宣传工作。

  年轻时,卢鸿基最崇拜郭沫若、鲁迅、茅盾,并曾聆听过鲁迅关于美术创作的演讲。鲁迅的一句话“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被其奉为座右铭。1936年10月,鲁迅去世,卢鸿基在《杭报》副刊写悼念文章,并为其做纪念浮雕像。

  1950年12月,卢鸿基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称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1952年,时任院长兼雕塑系主任刘开渠带部分师生前往北京参加创作“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卢鸿基被指定为雕塑系代理主任。

  “大铜人”设计为何选中他?

  刘开渠分身乏术,便推荐自己的学生

  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是我国最早从事现代雕塑教育和创作的开拓者,早年曾担任蔡元培先生的秘书和助手。当时,有关方面准备请刘开渠主持设计制作大连苏联红军纪念碑。不巧的是,刘开渠当时正忙于“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创作,无法分身,便推荐自己的学生卢鸿基来承担这项工作。

  卢鸿基获刘开渠力荐之后,立即获得有关方面的认可。当时,《文艺报》主编冯雪峰是卢鸿基很尊敬的师长。途经北京时,卢鸿基前往拜访。对卢鸿基能到大连主持雕塑工作,冯雪峰感到非常高兴,遂鼓励道:“你毕竟是科班出身,基础扎实,是该多做一些作品。解放前没有条件,现在情况不错,可以在专业上多花些精力。去大连后,有时间写些东西,你在艺术上有见识,对一些问题看得准,看得深,应该写出来。目前,美术界能做又能写的人不多,希望你不要放弃写作。 ”

  花絮

  卢鸿基当年住哪里?今大连宾馆

  因为设计制造大铜人属于国家直管的项目,所以大连方面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对卢鸿基的招待甚为热情周到。那么当时,卢鸿基下榻在哪里呢?

  在卢鸿基的诗作《喜英敏、司徒见过》第二首中可略见端倪。诗曰:“与君可算老糊涂,面善犹疑见过无。忽忆大连交际处,有缘曾见此司徒。 ”诗后注,“1953年冬,我在大连塑苏军烈士纪念像,住交际处。司徒慧敏同志与徐冰、洪深、史东山等同志从朝鲜慰问归来,也住交际处,因此相识……1981年5月26日下午3时,故人李英敏、司徒慧敏来访。 ”

  交际处是哪儿呢?即现在的大连宾馆。

  另外,应真华记得,其当年下榻地为 “中国国际旅行社大连分社”——难道错了吗?

  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地方两个名。所谓“国际旅行社”就是大连宾馆。苏军解放大连后,曾在此设苏联红军驻大连警备司令部。 1945年11月,司令部迁至旅顺,这里成为苏联国际旅行社。 1952年,大连市政府接收旅行社,并于1953年9月改名中国国际旅行社大连分社。

  “大铜人”的那些事

  制作的原则:

  坚持实地考察,慢工出细活

  1953年来大连时,卢鸿基年仅43岁,正值年富力强之际,很快便进入创作状态。经过实地考察,他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广场上都需要有一座大型的纪念碑,不仅可以填补广场南侧的空白,而且能够与北侧的三座经典建筑形成呼应的美学关系。

  早在1951年至1952年间,大连方面便已经开始了采运石材、进行石材加工等筹备工作。

  1953年4月14日,苏军烈士纪念塔工程正式开工,卢鸿基也开始进行苏军烈士纪念碑雕塑部分的创作。当时,根据苏军撤离的时间安排,大连方面提出要求,希望能尽快完成。卢鸿基解释道,慢工出细活,并用俄罗斯著名的彼得大帝骑马像用了20年才完成等实例说服了大连方面。卢鸿基常说,风格即人,而他自己就是一个率真自然,毫不作态的人,很快完成了环境测定和图稿设计工作。

  大铜人原型:

  是个苏军上尉,并不叫“伊万”

  大连街一直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大铜人”的原型是一个“喀秋莎”炮兵,名字叫做“伊万”。那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根据卢鸿基的遗物,可以找到确切的答案。

  1953年,纪念碑完成建塔工程,共用去石头1780块。纪念塔由花岗岩砌筑,塔身为六角形,高30.8米,建筑面积 1028.31平方米。纪念塔塔基东、西两面有台阶,可登塔基台面。塔基南面(即背面)有铁门通塔基内,塔基内有两间大厅,大厅两侧各有两个房间,并附有地下室。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1954年年初,卢鸿基回北京汇报苏军烈士纪念碑雕塑方案,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的肯定。同年3月,他即与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派出的五名学生和一名叫王泰顺的助教一同返回大连,开始雕塑制作工作。

  卢鸿基认为雕塑不仅形体要相似,精神状态也要相似,反对造型艺术上塑造人物用拼凑的方法,即一个人物形象只能专用一个模特儿,这样刻画的人物才有个性,才活。故此,卢鸿基向大连市政府提出建议,请苏联驻军帮助提供模特儿。

  这个要求得到了苏军的支持,很快便安排他去挑选模特儿。那天,郭沫若陪同卢鸿基一起到了现场。苏军派出十几名身材健美、相貌英俊的军人列队让卢鸿基挑选。他在队伍前面反复走了几遍,最后停在一名苏军战士前说,就是他了。

  被挑中的是苏军的一个上尉,他的名字并不叫“伊万”,而是叫维克多·列德科祖波夫。在后来的工作协作中,这名苏军上尉与卢鸿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在一张记录他们工作的照片背面这样写着:“留作纪念,卢鸿基同志,维克多·列德科祖波夫,1953年4月15日,达里尼市(即大连)。 ”

  浮雕上的人物:

  男女老幼用了不止60个模特儿

  当时,卢鸿基让学生们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模特儿上面,而且具体应用时,贯彻他的理论、方法,照样描写,不许有变动,不同的雕塑所用的模特儿不同。

  卢鸿基当年带领一起创作的学生应真华(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雕塑名师)回忆,那时还有苏联将军亲自为他们做模特,由此可见,苏军非

  常支持卢鸿基的创作。

  卢鸿基还让学生们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寻找模特儿,大连市政府还专门安排小轿车负责接送工作。模特儿皆是义务工作,没有报酬。浮雕上有60多个人物,男女老幼用了不止60个模特儿,有些因为不好,又重换,所以实际人数更多。正是使用了模特儿,严格按照形似神似的创作规律,浮雕完成后格外真实,鲜活,栩栩如生。

【编辑:王牧青】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