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大教授郑也夫:中国人问候"吃了吗"与饥饿有关

2014年03月18日 10:00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社会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日前推出了一本语言社会学杂文集《语镜子》。书分两编,一编写于1990年,1993年问世,题为《礼语·咒词·官腔·黑话》;二编写于1992年至2011年间,冠名《粗口·俗话·联语·儿歌》。

  从收录此书的杂文标题,可见其趣味感与批判性。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人们习焉不察的语言背后,藏着那多道道:人情世故、政治历史、价值变迁、社会思潮。

  郑也夫不拘泥于学科划分,从具体的语言文字现象出发,穿梭于社会学、历史学、生物学各领域,信手拈来,妙趣横生。他从民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到“‘被’字声中听惊雷”,从法国大革命对语言的清洗到“砸烂狗头”之类的“文革体”,条分缕析语言赖以产生和流行的社会背景。

  近日记者专访郑也夫,请他再照“语镜子”。

  “语言”是活着的历史

  语言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的苦乐、民族的悲欢。在郑也夫眼里,每一门存活至今的语言都是古老的,跟人类一起成长,又像孩子充满生机。

  我国古代执行死刑多用斩首,而“斩”字为何从“车”旁呢?郑也夫引用《说文解字》告诉我们:“斩以车斤,斩法车裂也”,在刀斧斩首以前,我们这地界盛行的是车马分尸。

  我国有段时间,逢人必称“同志”。“同志”是个平等的称呼,无论达官小卒有文化没文化有理想没理想的,都可以相互喊。但是郑也夫考证,“同志”原本是小圈子中的称谓,“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要求很高。孙中山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是向同仇敌忾的党人发出的,他们固然希望其党拥有更多“同志”,但是要兼容每个农民、做小买卖的人,恐怕也不是孙的初衷。志同道合者其实很难寻觅。

  在《“爷”的变迁》一文中,郑也夫饶有兴味地考索“老爷”、“少爷”、“驸马爷”各种爷的兴衰史,他们怎么在持续的革命大潮中消失无踪,人们都成为“平等的、普通的一员”。而在改革开放后,新型的各类“爷”再度冒头,如“倒爷”、“侃爷”等。

  作为知青,郑也夫在东北待了8年。东北人爱说能侃,他主要待在当地的农场,周围人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东北人“浓度”不足。“这不影响我对语言文字的特殊偏好”,他说。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发现了语言背后的社会学乐趣。

  从“吃了吗”到“你好”

  《“吃了吗”——民以食为天》一文写于20年前。文中郑也夫说,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的问候语像我们的“吃了吗”这样粗俗,又这么亲热。他分析了中国文化中这一“使用率最高”的打招呼用语的历史成因,认为可能与我们历史上灾荒频仍、食物匮乏有很大关系。

  据社会学家陈达统计,自公元前206年到1936年,2000年间水灾有1031次,旱灾1060次。另有学者统计,3000年间中国发生的大灾荒达5000多次,“人相食”的记录不绝于史书。“如果我们想到从古到今饥饿始终纠缠着中国人,就会理解轻轻地道一声‘吃了吗’中所包含的力量”。

  记者疑惑:历史上,其他地方比如欧洲、非洲,也常闹饥荒,他们为什么不这样打招呼?郑也夫认为,各国饥荒频率、食物匮乏的程度不一样。非洲终年日照充足,物产丰富,总的来说获得食物相对容易。欧洲全年降水均匀,像一个巨大的温室,多平原,适合产粮。

  “你看中国人为什么食谱那么宽,归根到底是饥饿造就的,开发各种能吃的,上下寻觅。”

  这些年,“吃了吗”已有衰微趋势,“你好”等多元化的问候正在增多。郑也夫有点“吃不准”的是,这种变化,究竟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使得吃在其中的意义变小了呢,还是居住格局变化,邻居们大多变得半生不熟了?

  方块字奠基中华文明

  从黑龙江流域到珠江三角洲,从河西走廊、四川盆地到东部漫长的海岸线,生活在这片广大区域上的众多人口在数千年间保持了高度的认同感,这一现象堪称世界历史的奇迹。

  催生和保持这一奇迹,无疑跟汉语有天大关系。郑也夫认为,其核心的奥秘在于方块字的发明、定型和推广。

  语言学家把汉语划分为8种方言:北方话、吴语、湘语、赣语、粤语、客家话、闽南话、闽北话。这只是区分了主要特征,同属北方话的辽宁、陕西、天津话差异极大。湖南南部几乎一个县一种方言。若以系统的语音出入计算,全国方言有一两千种。北方人走入广东、福建,口语上有踏入异国的感觉。

  但就是这些千差万别的口语使用者,却使用着同一种文字。

  版图面积相仿的欧洲,流行着几十个地道的语种。郑也夫认为“书同文”的意义实在是十分巨大。“书同文”统一了汉字造型,让人们节省了交流成本,数千年文化从此有了坚定基石。郑也夫说,若非如此,我们这块土地上会演化出多少语种,不敢想象。

  他感叹,正是建立在汉字基础上的统一的汉语,造就了这个人口第一、版图辽阔的伟大民族和文明。 

  记者刘功虎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