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楚国八百年》:打捞失落的楚文明

2014年03月20日 10:0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湖北出土“虎座凤架鼓”

  打捞失落的楚文明  

  8集高清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已成为2014年开年以来最火爆的电视纪录片。虽然在央视和湖北卫视首播至今已有两周,然而在各大网络论坛上,围绕着两千多年前那段风卷云舒、波澜壮阔的历史,人们的热论仍然在继续。

  虽然在历史学家那里,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在先秦时期所占据的历史文化地位,足以与当时北方的黄河文明双峰并峙。然而,相当诡异的是,在普罗大众所认知的先秦史中,除了屈原、楚怀王等人物由于文学、戏曲等原因为人们熟知之外,关于那个强大王国和繁盛文明的种种史迹,大多数人不甚了了。

  很少有人知道“筚路蓝缕”、“一鸣惊人”这些成语皆发端于楚国,也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段长城、第一个县、第一支毛笔、第一把铁剑,都出现在楚国大地。在当代人心目中,楚国文明徒有其盛,却面目不清。

  这种存在与认知之间的巨大落差,正是《楚国八百年》引发轰动的主要原因。不足400分钟的纪录片,如何能够打捞起那失落已久的800年楚文明?本报记者通过采访该片导演、总撰稿和相关学者,力图探寻那文明流失与重光之间的故事。

  “刮目相看”楚国史

  “《楚国八百年》是中国第一部完整、全面解读楚文化的人文纪录片”,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总监刘文对记者说。该片以《初生》、《觉醒》、《受挫》、《称霸》、《歧途》、《劫难》、《变革》和《涅槃》的8集篇幅,呈现了楚国、楚地与楚文化的800年历史兴衰。

  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央视此次为何把镜头聚焦到楚国的身上?作为该片的策划人之一,刘文表示,当今人们对楚国的了解,主要是通过《史记》、《左传》中对楚国的吉光片羽式的记载。对于当时的中原文化而言,带有“蛮文化”色彩的楚国是一个异质的存在,始终不受史家的待见,因此在这些“正史”中所占的篇幅和所受的正面评价,均远远不如中原诸国。受历史观和阶级观所限,楚国在历史书的地位与其政治、经济、文化上取得的灿烂成就是不相称的。因此,耗巨资拍摄的《楚国八百年》,多少有对历史上的楚文化“刮目相看”,甚至是“正名翻案”的动机。

  楚国自立国到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历经四十几代君王。全盛时期其国域北到黄河,东达东海,西至巴蜀,南抵岭南。在吸收、融合以及创新之中形成的楚文化,有长达八百多年的盛衰史,上百个关键历史人物行走其间。《楚国八百年》在八集的不长篇幅里,该怎样呈现如此纷繁复杂的历史?两千多年前的楚国,除了躺在博物馆中的文物外,宫殿、遗址皆荡然无存,又如何用镜头呈现楚文化的波澜壮阔?

  “历史纪录片不似纪实纪录片,容易获得大量真实生动的现实素材。我们面对的是史料中艰涩的文字和陈列在博物馆中的文物。但是,我们又必须追求鲜活!”《楚国八百年》总导演张晓敏对记者说。他们以历史典籍《左传》《史记》及《清华简·楚居》为史实基础,用别具匠心的写意式情景再现,辅之专家的背景解读和文物介绍,以及表现古战场宏阔场面的手绘动画,使两三千年前的故事在荧屏上“复活”。

  盛衰荣枯身后事

  在用影像和旁白回溯楚国800年的过程中,围绕楚文化兴衰展开的思考,却超越了那800年。纪录片表现的更多是在一个盛衰荣枯的王朝背后,不为观众们了解的历史规律。自2012年6月立项后,张晓敏便与主创在湖北境内采风。其间,一个疑惑不时萦绕在她心间:楚国从一个最初不受周王朝待见的蛮夷小国,成长壮大为“战国七雄”之一,是如何做到的?

  这一疑问,成为采风的重点。反复的考量和论证后,张晓敏得出了她的结论,用现在的流行词概括,她认为楚国走的是一条“屌丝逆袭”之路。“楚国的成长是个积累渐变的过程,楚国由边缘发展为主流国家的关键,在于它完成了霸业和礼仪之邦的融合”,张晓敏对记者说。武力强盛,外加汲取汉文化的养分,方可实现国君的称霸梦想。在楚国之后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清初顺治帝崇尚汉学中,皆可流露端倪。

  另一个值得细究的疑问是,曾经一直傲然耸立在古代南中国大地上的楚国,何以会被秦国所灭?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楚文化专家刘玉堂分析认为,春秋时期,自西至东的秦、晋、楚、吴、越五国,相邻者皆为敌国,相间隔者都为友国。即晋、吴自成一派,秦、楚、越集结为另一派的链式制约关系。吴国是晋国的盟友,秦国是晋国的敌人。

  “在战争中崛起的国家,大都地处边缘。秦国、齐国和楚国都是如此。那些边缘国家一旦侵入中原,就必然成为身边另一个边缘国家眼中的猎物。楚国最后为秦国所灭,也说明了这个残酷的规律。”刘玉堂说。

  “中原化”是一把双刃剑

  知名作家、历史学者张宏杰受邀担任《楚国八百年》的总撰稿。为了让汗牛充栋的史料活起来,他开始了两三个月重新阅读、审视楚史的工作。在他看来,贯穿《楚国八百年》的主要精神线索,就是 “中原化”这把双刃剑对楚国兴衰的影响。由此,他尝试以主要人物和事件作为推动故事叙事的主要线索。在主题表达上并不局限于楚国历史中,往往跳出来,引导人们在更高一个层次上看问题。

  张宏杰说:“我们将楚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蛰伏萌芽期、图强发展期、春秋争霸期、中衰复兴期、变法争雄期、衰落灭亡期等。每集选取这一历史时期中一个最为关键的人物,讲述这个人物最为关键的一个故事,充分发掘出那些值得深思的历史规律。”

  《楚国八百年》对长江流域的地域文明进行了独到的诠释。“如果楚国统一中国,中国社会也许就不会出现焚书坑儒这样的文化大毁灭,也不会有徒刑遍地、民不聊生的秦朝暴政。中国人的文化性格避免受到重大摧残,楚文化的宽容、人道和创造力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基因,其后中国的历史,也许会有所不同。”这是《楚国八百年》第七集《变革》的末尾提出的一个假设性观点,顿时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辩论。

  在片中作为访谈嘉宾出现60余次的刘玉堂认为,那些本来的边缘国家一旦充分中原化,从武勇转变为优雅之后,就必然成为身边另一个边缘国家眼中的猎物。楚国最后被秦国所灭,也证明了这个残酷的规律。“中原化”这把双刃剑,作用于文明的兴衰,成为《楚国八百年》这一主题的创作方向。

  《离骚》之外的另一个屈原

  楚国流传至今,楚辞和屈原无争议地成为楚文化的代言人。

  然而,出现在《楚国八百年》中的屈原,却是另一个形象。张晓敏告诉记者,该片更多地从“失意的改革家”角度塑造屈原形象。“作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楚国晚期人。他的《离骚》《天问》等诗篇固然著名,可是和楚国存亡的故事线索无直接联系。我们将重点放在屈原对楚国的改革上。何况,兼为文学家改革家,正是改革上的失意,才成就了屈原的文学成就。”

  战国末期,拥有一统天下实力的国度,非秦即楚,非楚即秦。其时,楚国对外深受秦国如虎狼之势的威胁,对内由于权贵集中,封君众多导致国君难以得力管控,继吴起变法失败后,屈原的改革成为楚国最后转型和一统中原的机会。张宏杰分析说,和封建社会的其他变法相仿,由于变法对权贵的利益造成伤害,且受秦国使者张仪,楚国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的挑拨,终使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楚怀王疏远并流放。当政治理想破灭,与屈原投江暗合,楚国终被湮灭在历史中。

  “战国七雄中,秦文化是最野蛮、最缺乏人道主义精神的。秦国也是最功利的。楚文化的特点是开放性、兼容性、创造性、人道性,楚文化发展到后来,充分显示了文明之美。然而,正如蛮族灭了罗马,在中国,也是野蛮战胜了文明。”谈到楚国的灭亡,张晓敏如此慨叹。“历史,并不是按照人们的善良意愿发展的,我们就希望通过解读楚国历史,为观众揭示一些深藏的、不为普通人所了解的历史规律。”◎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俊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