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摩崖石刻盛行于北朝 源自远古记事方式(图)

2014年03月26日 08:58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葛长伟参观连州中学内的石刻。黄津 摄 小图为周敦颐在巾峰山麓手书的“廉泉之源”摩崖石刻。资料图片

  摩崖石刻,指人们在天然岩石上刻画的文字和图像等,起源于远古时代的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此后流传不衰。地处粤湘交界的连州,自古就是往来中原与岭南的交通要道,历史上经济富庶,文化繁荣,数量众多的摩崖石刻就是一个明证。

  连州摩崖石刻主要分布于大云洞、巾峰山、燕喜山、湟川三峡等处,数量颇多,仅大云洞和燕喜山就有51幅。这些石刻历史悠久,最早出现于北宋年间,最晚为民国时期,作者既有“华溪汾江两先生”之类的无名氏,亦有像周敦颐这样的鸿儒,以及张浚般的达官显要。他们大多从中原等外地而来,或为宦游或是被贬,或者征伐,因此,雪泥鸿爪,自然也就成了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到此一游”的达官显要

  笔者实地走访发现,连州摩崖石刻很多内容简单,多为游踪所至者兴起而勒石记之,内容与当前游客酷爱的涂鸦“某某到此一游”相似。不过,古代能识文断字的人不多,且闲常人也没财力和时间四处游逛题字,因此,即使只留下诸如“到此一游”摩崖石刻的游者,绝大多数都不是像今天喜欢涂鸦的普通游客,而是官宦。其中,官至南宋宰相的张浚,可谓这些人中间最位高权重者。

  在今连州中学燕喜亭附近的一块岩石上,刻有内容为“紫岩张浚携子游燕喜亭,阳山唐赋、陈宗谔、欧阳献可、欧阳相,武夷口(此处为缺一字,据专家考证为宋字)翔,湘僧元真,蜀僧宗范、大祁同来。皇宋绍兴己巳清明前一日浚书”的字迹。南宋历史上,张浚是一位抗金名将。据宋史记载,绍兴十六年,已官至检校少傅、崇信军节度使的张浚上书抗金,奸相秦桧大怒,随后张浚被罢官,仅“以特进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居连州”,直到绍兴二十年,他才离开连州迁往永州。绍兴己巳年为绍兴十九年,彼时张浚正好被贬官在连州,与史实相符。

  据《粤东金石略》记载,陈宗谔、欧阳献可等都是当时连州知名的文人,宋翔更是绍兴年间进士,这些人大都颇有才学,深得张浚赏识。此外,能与官宦结交的古代僧人,大多为饱学之士,可见湘僧、蜀僧也不是泛泛之辈。由此可以看出,张浚贬居连州期间,与文人墨客宴游应为常事。其子张栻为南宋学者,随张浚至连州贬所时,还曾筑室研经讲学于巾峰山下,并作有《连州八咏》诗。

  除了张浚留下内容类似“到此一游”的摩崖石刻外,还有很多曾到连州为官的官宦亦留下了相同的内容。例如比张浚稍晚一点到连州的南宋淳祐年间的连州郡守朱诜,也在连州燕喜亭前留下了“郡守朱诜淳祐庚戌夏五月十日,挈家来游,摩崖以纪岁月”的字迹。此外,还有一个特例。燕喜山有一处内容为“华溪汾江两先生游迹”的摩崖石刻,为唯一只写“到此一游”却不留真名的摩崖石刻。从内容上看,这两名游客应该不是官宦,也不像其他官宦那样有很多从者。

  鸿儒留下的精神财富

  当然,连州摩崖石刻不是只有游者简单地留下的游迹证明,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比如一些鸿儒文豪留下的题字、诗文等,在后世中广泛流传,成了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其中理学宗师周敦颐留下的“廉泉之源”摩崖石刻尤具代表性。

  周敦颐为北宋理学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一位大文豪,其所著的《爱莲说》一文流传千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尤为后代传诵。周敦颐曾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相当于现今的省高等法院院长),期间两次前来连州巡视和游玩,并分别在连州大云洞和巾峰山留下摩崖石刻。

  周敦颐在大云洞游玩时留下的摩崖石刻与张浚无二,内容为“转运判官尚书别驾员外郎周敦颐字茂叔,尚书屯田员外郎中知军州事何延世懋之熙宁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同游”。但其在巾峰山留下的“廉泉之源”摩崖石刻,却影响深远。

  据《连州志》记载:“宋熙宁元年,广东提刑周敦颐游巾山,刻此四字于巾山南麓石壁上,长宽各二尺,字体朴拙而笔笔不苟。”。《粤东金石略》亦载文:“周子为广东提刑游巾山,刻‘廉泉之源’四字于石壁,结体朴拙而笔笔不苟,穆然有道气象,令人起敬”。除了其书法得到赞誉外,“廉泉之源”四字的寓意尤其受到重视。历史上,连州就饱经廉洁文化的浸润,积淀成“崇廉、尚廉”的精神内核。近年来,当地延续这种廉洁文化传统,打造“廉泉清风”教育品牌,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

  此外,连州摩崖石刻还有大量诗文。比如明朝著名诗人游朴在燕喜亭附近岩石上留下的“何处春深纵远眸,海阳湖上暂停驺;庚辛溪到龙津合,十二亭空燕喜留。吏部文章高北斗,连州水石冠南陬;夷犹落日忘归去,更向流杯秉烛游。”其中“吏部文章高北斗,连州水石冠南陬”一句,至今仍为连州人吟唱。

  还有佚名人士在大云洞留下的“大云福地”摩崖石刻,字体古朴,有祥和之态,同时也是连州福地文化早就存在的又一见证。

  历史岁月的真实见证

  连州历史悠久,自古交通发达,经济富庶,同时也多次经历战火,久远的岁月里,积淀了诸多的往事。其中,有些事迹被古人搬上了摩崖石刻,成为了历史最真实的见证。

  在大云洞摩崖石刻中,有一处内容为“咸丰五年,岁次乙卯五月下浣参戎尹达章、参军吴廷杰、贰尹李本立、千戎黄锡书,督带舟师,追剿三连,凯旋前二日同游大云洞石室,教观濂溪先生墨迹。因纪于石。”应为清军参将尹达章征剿太平军得胜后勒石记功。

  据《连州志》记载: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四月初三日,本县三合会首领黄亚章、钟日林、黄细三等率部进驻星子及朝天桥,并在星子设团练局。连州自此开始有太平军活动。咸丰五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事频繁,太平军一度被迫撤出连州和三江。由此可见,尹达章应是到连州参加征剿太平军。根据史料,尹达章和吴廷杰均有其人,而且都是清军武将。尹达章是两广总督叶名琛手下将领,参与了镇压太平军起义和天地会起义,最后死于与天地会义军的战事中。

  此外,连州市西岸镇石兰寨岳荣岭上亦有记事石刻“大宋绍兴二年夏四月岳飞大元帅由桂岭遣扎岳荣岭”。据宋史记载,绍兴元年至三年,岳飞曾领军南下剿匪,职务是神武后军都统制。大口岩摩崖石刻有明代村民抗御土匪的记录。

  除了记录战事,连州楞伽峡宋、明两代的时刻,还记录了连江古航道的疏浚事件等。平阳人仪克中编写《广东通志》时亦曾来连州采访,并留下“平阳仪克中,以《广东通志》采访至此。道光元年三月十七日”字样的摩崖石刻。

  历史早已烟消云散,那人那事都已成过去,这些摩崖石刻,却还千年如一日忠实地记录着以往的人和事。 记者 陶前根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