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汉口最后古桥藏身拆迁废墟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图)

2014年03月26日 14:37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图为:玉带河上的最后一座古桥,遗址湮没于一片残砖废瓦中。

药王庙内的石碑,当年痕迹依稀可辨。

淮盐巷透射出昔日衙门的威严。

  武汉市硚口区中山大道400号,高17层的银丰宾馆人去楼空,静候拆除。在它身后,一块占地近百亩,由中山大道、多福路、长堤街和自新巷围合的区域,几乎夷为平地。

  来自汉正街商务区办公室的最新消息称,这一片区(银丰片)的拆迁征收基本完成,正在办理供地手续。

  这只是汉正街的一个缩影。汉正街现有的22个社区,已有15个纳入拆迁范围。

  古老的汉正街正经历脱胎换骨的变化,这是好事。然而,大规模的拆迁中,一批历史文物将何去何从?我们拿什么留住老汉口的记忆?

  汉口最后的古桥藏身废墟

  硚口的“硚”,外人常觉得既罕见、又费解。

  要弄清这个字的来源,只能“问”汉口最后的古桥——保寿桥。

  但是,要在一片拆迁的废墟里找到保寿桥,着实不易。日前,记者前往汉正街寻访。

  从友谊南路拐进逼仄的长堤街,过了自新巷,眼前豁然开朗——街道右侧的房子几乎拆完。这里,曾是闻名三镇的“老鼠街”、“十三行”等传统服装饰品市场所在地,随着拆迁推进,那些密密麻麻、破烂不堪的老旧建筑,早已灰飞烟灭。

  正对全新一街精品服装市场大门,有处豁口,往里走20余米,在一处尚未拆尽的楼房墙体下,可见保寿桥文物保护牌。

  新砌的围墙已被扒开,露出花岗岩石栏,“保寿硚”3个楷书红字依稀可辨。“保寿硚”,才是桥的本名。这座桥,目睹了汉正街的惊人变迁。

  硚口依汉水兴起,古时多河流滩涂。汉正街这片繁盛之地,昔日却有一条玉带河,河上曾建桥30余座,如多福桥、燕山桥、延寿桥等,后来河流淤塞,仅存保寿桥。这些桥皆以石头砌成,因此这一片就成了“硚口”,沿用至今。

  史载,保寿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初年(1662年前后),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在汉经商的山西、陕西商人集资重修。1988年公布为武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西面至桥栏板外10米,南、北面至桥端外20米。

  如今,保寿桥桥面条石深埋地下,两侧石栏藏身拆迁废墟之中。保护范围内堆满了砖块、木头以及建筑垃圾。

  最近,武汉市退休干部、著名拍客史忠树多次探访保寿桥,并拍下一组照片放到博客上,“担心被毁,存照留念。”史忠树的老伴就出生在保寿巷,年幼时住在桥边的老房子里,老一辈曾告诉她,这座桥一侧是汉正街,另一侧通往当时的后湖(现中山公园附近)。

  保寿桥的现状,也让武汉市文史专家刘谦定揪心。他说:“玉带河上的30多座桥只剩最后一座了,难道还保不住吗?”

  民间救火队旧楼亟待修缮

  在银丰片拆迁范围内,还有一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口义勇消防联合会旧址,位于安徽街5号,曾经长期作为民间救火队总部,从这里出动的消防队员,无数次扑灭汉正街大火。

  民国建立后,汉口工商界吸取汉正街大火的惨痛教训,发起组建群众性救火组织,名曰“商团保安联合会”,消防队员由商店、行栈职工组成,自愿参加,不计报酬。所需救火设备费用,由各地段商户筹集。

  据硚口区文体局提供的资料显示,该“保安联合会”曾更名为“保安公益会”,最多时下设48个分会,拥有消防车24辆。1937年抗战爆发后,还成立义勇消防总队部,并与警察局消防队合并。解放后,被武汉市公安局消防处接管。

  旧址现存建筑高3层,相当于现在的5层,西洋样式,经过多次改扩建,主体结构变化不大。

  记者沿着木质楼梯摇摇晃晃爬上去,楼内早已搬空,原来的窗户、木门、木板等,大多已被撬走。

  曾住在对面安徽街6号的老付说,经常有人来这里晃荡,离开后,一块砖头或一段木材就不见了。

  今年春节前,老付领到拆迁补偿款,搬走了。大型挖掘机开过来,将他的房子推倒,屋顶木头散落之处,留下一堆堆灰烬。

  住在附近的市民易能洪说,如果有流浪汉躲进消防联合会的老房子生火,极易引发火灾。

  更让他担忧的,还有开裂的墙体,“说不定哪天就塌了!”

  安徽会馆遗址老砖散落

  安徽街的得名,源自安徽会馆。

  出生在汉正街的武汉作家董宏猷回忆:从守根里出来,拐上长堤街,走不远,就是安徽会馆。那时他在读小学,安徽会馆已成为民居,旁边则是安徽街小学。

  为配合银丰片拆迁,安徽街小学已搬迁至六水街,原来的操场堆起小山似的废渣,上面停有大型挖掘机。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安徽会馆残留的石碑,已搬往汉正街博物馆;剩下的残垣断壁,因不属文物保护单位,未作保护处理。

  连日来,记者按图索骥多方寻找“安徽会馆”遗址,难觅其踪,倒是找到不少散落在附近的青砖,上面刻有“沙湖”、“水洪口”、“KTY”等字样。

  砖瓦收藏家、武昌区文物局顾问刘文斌,将砖块生产时间初步锁定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这些字符既是砖厂名字,也是砖块的商标。”他举例说,砖块上有“沙湖”字样,表明砖块产自汉南周边。

  汉正街办事处文化中心主任邱新涛介绍,银丰片拆迁征收过程中,发现了多种古砖,重点挑选其中百余块“汉新造”送到博物馆。

  据了解,拆迁工地不少类似砖块,有的被私人收藏,有的被当成渣土,还有的卖作装修材料,“这些砖块虽不是特别珍贵的文物,但也承载了汉正街的记忆。”刘文斌说,现在保留下来,今后重建或者修复老建筑时,或许用得上。

  拆迁区文物保护投入不足

  《天下第一街 武汉汉正街》作者、原省作协副主席刘富道说:保寿桥、汉口义勇消防联合会和安徽会馆遗址,都见证了汉正街乃至汉口的商业文明,是武汉的“城市之根”。

  根据《文物保护法》和湖北省、武汉市有关规定,这些文物应该得到妥善保护。

  硚口区文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银丰片拆迁区内的两处市级挂牌保护文物,已与拆迁公司签订文物保护协议,并成立现场保护小组。

  以保寿桥为例,与桥栏相连的房子,原计划用大型挖掘机破除,后来紧急叫停,改用人工方法拆除,硚口区文体局还派出工作人员现场监督。另外,桥栏周围还砌墙保护,并组织安保人员巡视,防止人为破坏。

  既然如此,这些文物为何仍现状堪忧?主要原因在于保护性投入严重不足,既缺钱,也缺人手。

  邱新涛说,此次银丰片拆迁征收,没有划拨专门的文物保护工作经费,导致文物只能维持现状。拆迁过程中,曾发现一块约3吨重的药膳堂石碑,请来8个壮汉才抬走,仅搬运费花了1000元。这笔钱,经过特批才得以在街办经费里报销。

  在汉正街办事处,邱新涛还承担有更重要的任务——抽调到拆迁征收专班。除银丰片外,汉正街同时启动了汉正街东片、长江食品厂片、三特片、地铁6号线等区域拆迁征收,都是硬任务,年底结总账。

  在硚口区文体局,既没有文物科,也没有文保所,文物保护工作由审批科负责,“审批事项都忙不过来,哪顾得上文物保护?”一名工作人员如此感叹。

  1.4公里老街区把“根”留住

  500年繁华,为汉正街留下了诸多珍贵文物和老建筑。

  统计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尚有不下50处各色建筑,如今留存下来的寥寥可数。

  硚口区汉正街办事处机关工作人员介绍,1988年至今,汉正街一直处于改造中。此前完成了三期拆旧计划,改造后的汉正街高楼林立,显示出现代都市商业的气派,但与此同时,大量清末、民国时期的特色民居被拆掉。

  汉正街现有22个社区,随着新一轮拆迁征收的推进,15个社区先后纳入拆迁范围,汉正街的历史和记忆会不会因此而消失?

  去年12月举行的《武汉2049》专题研讨会上,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说:正在规划建设的汉正街商务区,不能看到旧房子就一拆了之,一定要保留延续老汉正街垂江式的街巷,恢复新安会馆徽派建筑风貌,找回叶开泰、谦祥益、汪玉霞等老字号的根脉,重现当年万商云集的繁华盛景。

  2月14日,武汉市市长唐良智主持召开汉正街中央服务区第七次领导小组会议,确定保留汉正街核心区域内的1.4公里老街区,留住武汉商业之根。

  这片老街区,以1.4公里长汉正街老街为轴线,串联起长江食品厂片、三特片、汉正街东片等历史建筑相对集中的片区,将采用多种方式修旧如旧。

  但是,保寿桥、汉口义勇消防联合会和安徽会馆遗址并不在1.4公里老街区范围内,会否与保护擦肩而过?

  武汉市汉正街商务区办公室主任刘誓保称,这些文物均已列入保护规划,将开发成特色景点。

  预计今年5月,银丰片近百亩地将挂牌上市。拿到地后,开发商会如何处理?更大考验还在将来。

  链接

  寻访汉正街商贸遗址

  各种书院、会馆、庙宇、街巷、道路、民居、码头等,代表着汉正街悠久的商业贸易文明。连日来,记者穿行于汉正街的大街小巷,除银丰片3处文物遗址外,找到另外几处较具特色者。

  新安书院

  即徽州会馆,位于新安街,1668年由徽州商人建成,规模宏大,建立了御书楼、文昌阁、玉皇殿、准提庵、新安巷,还设置了救火水龙。御书楼上供奉康熙所好的朱子诗,由石工刻在石上,这是武汉地区为数不多的御书。

  【踏访】至今仍留存有院墙,长约40米,高约9米。

  药王庙

  建于1656年,旧址位于药帮巷附近武汉财经中专分校院内,曾是一片宏伟壮观的建筑群,由前大殿、后大殿和东花园三部分组成。

  【踏访】至今仍留存有部分院墙和门柱基座,废弃教室高大厚实的外墙上,可见三块碑刻,当年痕迹依稀可辨。

  淮盐巷

  位于江汉一桥东侧,全长200米,宽不足3米,是清代淮盐商人们居住、交易的场所。该巷两侧“雕花过街楼”,吸取欧式联排别墅的建筑风格,楼内装饰、栏杆、房檐及窗棂各处均显得贵气十足。清代淮盐的税征机构“监销淮盐总局”和汉口淮盐商人的“盐淮公所”也设于此,曾盛极一时。

  【踏访】相邻的长江食品厂办公楼已经拆除,淮盐巷保存较好,“盐淮公所”遗址排面宽阔,门柱高耸,前廊宏伟,透射出昔日衙门的威严。

  青石板路

  位于药帮一巷,长110米,宽3米,路面由一条条青石板铺成,现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

  【踏访】两旁店铺林立,街上人来车往,青石板磨得光溜溜,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上个世纪。

  大泉隆巷民居

  大泉隆巷位于汉正街万安片附近,连通沿河大道,长约150米,宽5米,保留了多处清代民居建筑,建筑特征为石库门造型、白墙灰檐、石基砖墙、楼室雕栏。

  【踏访】青石板路面古朴、简洁,多处院落二层阳台模样别致,向外凸出,院落石柱对称,顶端雕刻西式图案,昔日繁盛可见一斑。

  宝庆码头

  清嘉庆初年,宝庆府人在宝庆巷附近建立宝庆码头。码头帮主何元伦在同乡中提倡“以勤持家,以业致富,以助为乐,以学为进。”反对不良习气,“惰者耻也,盗者耻也,赌者耻也,吸鸦片者耻也。”

  【踏访】沿宝庆巷而行,经过沿河大道,直抵汉江边码头,河水滔滔,已不见当年痕迹。

  红十字会原址

  位于药帮一巷,原中国红十字会汉口分会办公地、红十字会助产学校校舍,四层,欧式风格,墙面为灰色,栏杆花纹为十字形。

  【踏访】现为药邦社区等3个社区居委会办公地,保存较好,仍可使用。

  文/记者 汪洋 图/记者 李溪 实习生 汪诗皓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