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桑格格:宏大叙事从来不是我的志愿(图)

2014年03月26日 15:55 来源:江南时报 参与互动(0)

  《不留心,看不见》 桑格格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年1月 定价 36.00元

  “北京在北边,南京在南边,西安在西边,上海在上边,厦门在下边,海南在海边,湖南在湖边,浙江在这边……但是东京为什么在日本呢?”2007年,这本由一千多条段子构成,既像“回忆录”又似童话书的《小时候》让大众记住了作者桑格格。烟花三月时节,她又带着20万字的新作《不留心,看不见》来到先锋书店,与读者、粉丝们畅谈创作甘苦,大方分享婚后甜美生活。

  走出《小时候》 慢了脚步才更加深刻

  讲起当年那本横空出世的《小时候》,不少读者还念念不忘书中俯拾皆是、“麻辣鲜香”的一口四川方言。用生动诙谐的口语化风格,让作者像说“大贯口”似的,把最细枝末节的玩物、游戏、口头禅、流行的人和事娓娓道来,如此似曾相识的童年经历给许多70、80后找回了孩提时的快乐回忆。“现在看来,那些段子活脱是现在的微博嘛!谈不上技巧,也没有企图心,一条条地记录只是为了定格逝去的鲜活美好。”桑格格对主持人、广西师范大学资深编辑雷淑容笑称。

  与她的前两部半虚构性的自传一样,这本书的主题依旧是成长与时光、生命的妙趣与分量。但这次格格不再重复她最为熟悉的“短跑式”写作,《不留心,看不见》中,有了更多情节曲折、角色塑造丰满厚实的小说作品。“离上一本《黑花黄》已经有四年了,我看到你的《丑舅舅》那篇的时候心里很惊讶,我就想好个桑格格,你竟然还有这么好的文章藏得这么深,”正如闺蜜知己绿妖在新书中发现的,桑格格不紧不慢地默默收集世间百态,“把它存在心里,让它自己发芽生根,然后长成一棵树。我现在觉得四年以后我的生活方式跟以前有点不一样,一部分是沉下来的,一部分也是往上涨,有叶子,会开一些小花儿,大概就是这样。”她谦虚地这样描述。

  于是,我们在《不留心,看不见》中看到了非典型的早熟女神样本“黄美丽”、“地母”般泼辣爽利的林花篮和她的三个“混不吝”女儿、裸奔的丑舅舅……那个年代的时髦与悖逆,皆成了这个年代的怀旧。

  这些故事很多都没有大团圆的结局,然而,桑格格营造出的世界却从来没让人感到过压抑、绝望。最爱汪曾祺、孙犁、沈从文小说的她,在自己那个干净明朗、阳光灿烂的“桑式”世界中,反而使现实中的很多痛被治愈了。她写起人来还是那么棒,稍微带几笔景物描写也有泥土味,少矫饰而多自然。作品中呼之欲出的“地气”让读者们得到阅读快感的同时也兴奋不已。

  桑格格坦言:“宏大叙事从来不是我的志愿,我也没有那样的野心,在平凡人中寻找‘传奇’才是我的希冀。所以我才敢于让自己离异的父母亲、男友、闺蜜粉墨登场,成为故事里的主角。”很多时候,桑格格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曾经被忽略的细微处。这点,在她的散文随笔《不留心,看不见》中显露无遗。文中,她这样描述听到评弹声传来时的情形:“江南女子讲话,短促的入声调像是一朵一朵突然绽开的梅花;江南男人讲起来,则像是穿了长衫子,斯斯文文白白净净。有那么一个后生,颀长清瘦,脚上一双崭新的青口布鞋,轻巧却又沉稳地走过来,巷口的女孩儿家躲是不躲?看是不看?想是不想?唱词里杨柳临风海棠无力黄莺宛转紫燕呢喃,平常日子里,都是有的。不留心,看不见。”

  “匪叉叉”女文青的朋友圈

  桑格格的文字简洁本色,透出的都是活泼泼个性鲜明的作者本人:追男孩,对朋友特好,特别有正义感,外加省着花钱。从带点病态的文艺女孩,到被爱情感化,成为“文青”中的正能量女神,桑格格是幸运的。她的单亲家庭,她的辍学与闯荡,她的抑郁症,她和男友“九色鹿”的爱情,皆成了励志的温暖典型,仿佛让人看到了三毛与荷西的依稀身影。

  制陶、学茶、养猫、烹饪……从任何角度看,婚后她的消遣爱好都绝对符合标准“女文青”定义,似乎又和那个“将一口成都话码得麻辣鲜香、霸气、匪气”的女汉子对不上号。眉清目秀、身材纤细的她平时来往的也多是当红作家如李娟、柏邦妮、绿妖、鹦鹉史航,微博互动频繁不在话下,还经常集体饭局聚会,还总被朋友们誉为“善于偷走所有人心的女郎”。面对众口一词的羡慕与称许,桑格格顽皮地“澄清”道:“我其实是个很严肃的人,但我总想方设法让我的小伙伴儿们都能快乐起来。”众多好友中,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她和李娟的相知相惜。

  以《我的阿勒泰》、《冬牧场》惊艳文坛的李娟,与桑格格可谓一北一南,她们一个写边陲牧场里的人情故事,一个写城市生活中的点滴回忆。她们的散文,都幽默有趣且足够真诚,本人都活得没心没肺但元气满满。都不是文学专业但写得一手好文章,甚至,她们都是1979年出生,并且祖籍都是四川遂宁。

  在《不留心,看不见》里,《我们有足够的葵花籽》写的就是桑格格跑到新疆喀纳斯和李娟共度小半个月的事,这真是件让喜欢她俩的读者们高兴的事。她俩的另一位闺蜜柏邦妮精准地总结了两人作品的共同特质:“她们都不去涉猎没有明白和无法知晓的现实,对记忆的记录是自然的,绝没有生硬地解释世界。因为自己不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也没有伟大的思想要流布世间,所以甘于渺小,只去写自己知道和喜欢的东西。本乎心性,源于灵魂,按美的体验来表达自我,如此而已。”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