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历史专家谈晚清公派留学:晚清为自己培养掘墓人

2014年04月01日 16:13 来源:渤海早报 参与互动(0)

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在上海轮船招商总局门前合影。

1905年,部分曾经的留美幼童在天津道台衙门留念。

  3月下旬,春意渐浓,问津讲坛第十二期讲座应季而开,本期题目为《留美幼童与津沽历史风云》。

  当战火裹着鸦片的味道燃至没落帝国边境,掌权者才明白封闭只能挨打,所以中国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出现了。这些长袍大辫儿、语言不通的孩子,很多后来都为人熟知——詹天佑、唐绍仪、蔡绍基……他们幼年时如何面对陌生国度?人生有怎样的转变?与天津有怎样的联系?主讲人地方史学者井振武一一向听众道来。

  人物简介

  井振武,祖籍河北灵寿。1952年生于天津,1970年6月赴北大荒插队。1982年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在《天津政协》、《天津档案》、《天津文史》、《今晚报》、《天津日报》等发表文章约20万字。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研究领域包括冯玉祥与西北军、天津知青史和津沽地方人物研究三方面。撰有《天津教案与曾国藩居津百日》、《幼童留学与容闳天津之行》等文,并编著《幼童留学与天津历史档案》等书稿。

  幼童留美 天津是策源地

  书虫周刊: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是什么时候?

  井振武:我们所说的留美幼童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就是指1872年到1875年分四批赴美的120名幼童,这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书虫周刊:这个时期还是晚清,是清政府派遣的留学生。

  井振武:是的,这是洋务运动中的一环。兴洋务,必须要人才,而且当时能与洋人打交道的人才也十分匮乏,中国派出的第一个外交使团竟由美国人蒲安臣领衔。这刺痛了很多有识之士,其中以容闳为代表。容闳本身就是留学生,回国就希望“使中国的下一辈子人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如此,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以复兴,变成一个开朗、富强的国家。”他在1868年就拟定了详细的留学计划,但是民间思想要上升为国家意志需要一个很艰难的过程。这其中起积极作用的有曾国藩、李鸿章和丁日昌等人。

  书虫周刊:天津在幼童留美这件事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井振武:我们这个题目叫《留美幼童与津沽历史风云》,就因为天津是这件事的策源地,也是海归幼童发挥才干的主要舞台。当时曾国藩受命到天津任直隶总督,与继任者李鸿章先后督办教案。当时从上海将丁日昌调来任天津道。而丁日昌与容闳关系甚密,很推崇他的留学计划,趁机向曾李举荐,所以这项计划以诸多重臣的名义上报朝廷,很快获批。幼童归国后70%来到天津,在洋务运动的各个领域担任重要角色。

  书虫周刊:这些幼童是怎么遴选出来的?他们属于哪个阶层?

  井振武:当时想挑12岁到15岁之间的孩子,满汉不分,只要聪颖即可。但招募过程没有想的那么容易,特别是第一批时,容闳亲自招募。人们观念陈旧只认科举,更有谣言说到国外都扒皮,很多上午报名的孩子到晚上又吓得不敢去了。没办法,容闳就回家乡广东招募。那时广东思想相对开放,就这样凑足了30人。第二批开始就容易些了,很多官员也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国去,当个“洋翰林”。总体来讲,这些幼童主要来自南方,广东尤其多,其次是苏浙闽皖,山东也有,但是京津地区一直就没有。

  书虫周刊:为什么官派留学生会选择去美国?

  井振武: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应该说当时论发达水平,莫过于英法。但英国两次入侵中国,法国也是帮凶,怎么能接受自己的子弟去那里呢?筛到最后合适的只剩下美国。虽然美国当时地位不高,但一直没有对华直接侵略,反而显得很亲善,给清政府的印象良好,晚清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美国作为派遣地。

  25名留美幼童终老于天津

  书虫周刊:为什么那么多的留美幼童都来到了天津?

  井振武:因为李鸿章做直隶总督直到1881年,他每年冬天去保定休养,春夏秋三季在天津办公。这些留学生也是他的心血,他很注意笼络和使用这些人。到天津的幼童获得李鸿章亲自接见。后来当上驻美公使的梁诚曾回忆说,幼童们“偷偷打量两鬓斑白的李鸿章,心中涌起的是亲近和敬意。”因为靠近京津权力中心,这部分留学生发展得也更快。

  书虫周刊:这些孩子给天津留下了什么?有什么影响?

  井振武:其中有25人终老于天津,占了很大比重。他们对天津的影响持续至今。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的在津寓所现在是达仁堂制药厂。1903年他倡议捐建广东会馆,大批“留美幼童”积极响应,这座具有浓郁岭南风格的广东会馆成了天津的瑰宝。詹天佑和京张铁路大家更为熟悉。京张铁路总局设置在天津,首段通车举行典礼时,他特意在利顺德饭店庆祝。蔡绍基曾任北洋大学堂第六任校长。1917年,他创办游艺场“大罗天”,后衍生出古玩商场,就是沈阳道的前身。

  这一代留美幼童在索回部分庚子赔款、送庚款生留学方面功德无量,梁诚在这件事上贡献最大。长达40年的庚款留学,为中国培养了无数人才。现在几乎你能叫得上名字的学者、科学家——胡适、竺可桢、金岳霖、赵元任、吴宓、钱学森、陈省身、杨振宁……都是庚款留学生。

  书虫周刊:目前天津对留美幼童这段历史的研究状况如何?

  井振武:留美幼童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题目。因为幼童多来自广东,容闳也是广东珠海人,珠海有人专门研究。但研究留美幼童与天津,这是个新题目。南开大学有位李喜所教授,做个别人物的研究。目前我们正在编纂一本叫《幼童留美与天津历史档案》的书稿,汇总了120名留美幼童的人物传记。

  书虫周刊:我们看到您正在做留美幼童后裔寻找征集活动,做这件事的初衷是什么?

  井振武:留美幼童中除了享誉全国的著名人物外,许多人的情况不甚了了,传记也就是几十个字,很不详细,亟需北方学术同仁共同补充完善。所以特地寻访“留美幼童”在京津唐的后裔与掌握史料的专家,希望能获得一些珍贵资料,把这本书编得更丰满。我们把这个题目放在问津书院去讲,也是想引起大家的注意,对此感兴趣或者知情的人能够参与进来。

  晚清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

  书虫周刊:他们的海外生活如何?能适应异域文化吗?

  井振武:这些幼童在旧金山登陆,乘坐刚刚贯通北美大陆的蒸汽火车到达美国东北部地区。因为容闳在美国时就在这片区域生活,经人介绍,这些幼童两三人一批,被分到53户美国家庭生活。他们很快融入了美国家庭,培养起深厚的感情,语言进步非常快。在美国学校上课,同时定期要学习四书五经,也要拜孔、遥拜皇帝。

  书虫周刊:他们能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吗?

  井振武:有些孩子一旦适应了西式教育,熟悉了美国生活,思想就起了变化。不愿穿中式服装,经常美式打扮,甚至索性把长辫子剪掉,有的信仰了基督教,这些都被视为大逆不道。个别极端的幼童开始被零零散散地遣送回国,但是大部分孩子完成了学业。到1881年,有93名幼童归来。

  书虫周刊:我觉得留美幼童的事很适合拍成一部电影,第一批中国孩子,穿着长袍马褂、梳着辫子到美国,肯定有很多故事。

  井振武:广东已经有这方面主题的电影了,但反映留美幼童与天津历史的还没有,未来可以在这方面做做工作。

  书虫周刊:您怎么评价晚清公派留学?晚清实际上是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可以这么说吗?

  井振武:可以这么说。这些人都成为晚清后期的中坚力量,也是政府中少有的接触过西方文化的人。留美幼童只是一个开始,更大的意义在于开创了一个时代。学习西方、振兴中华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晚清本想让这些幼童学习西方技术,为自己所用,但社会的发展是他们没想到的,正是这些幼童和后继者改变了中国,满清也就自然被抛弃了。

  书虫周刊:这些幼童回国后出现了哪些重要人物,他们的人生有哪些改变?

  井振武:总体来说,这些留美幼童归国后,成才率非常高。70%的幼童来到天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他们中也有多人在战争中阵亡,其中包括甲午海战中邓世昌的大副。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唐国安,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理唐绍仪。他们中有宋美龄的姨父温秉忠,是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留学。不光他们个人的命运改变了,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近现代史。如果没有温秉忠,也许就没有后来宋氏三姐妹的叱咤风云。渤海早报记者 刘世明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