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魏百官曾"零薪上岗"长达98年

2014年04月07日 09:35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谈钱不俗

  南北朝时的北魏王朝是鲜卑族拓跋氏所建,因其又古老、又偏僻,这个在南北朝时期最强大的国家,许多制度、章程最初却显得原始稚嫩,就说“工资”也就是官员俸禄吧,当官应该发俸禄,照说该是天经地义的事,可北魏从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的登国元年算起,直到孝文帝拓跋宏太和八年才“班禄”(给官员发工资),文武百官“零薪上岗”的时代,居然长达98年。

  史书记载,这98年里北魏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钱货无所用”,这道理不难理解:连官员都一文不名,市场上又何尝用得着钱币?当时天下分裂,列国征战,游牧出身的北魏主要靠按部落传统分配战利品,维系各级官员的生计,并满足他们的致富念头。

  北魏开始用钱,是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当年皇帝下诏“天下用钱”,并开放民间铸钱。具有创造性的是,北魏在一开始就确定了钱的换算公式,即一匹绢折合法定货币太和五铢200文,这应该是中国首次以立法形式,规定钱币的换算价格。但如此煞费苦心的安排,收到的效果却是戏剧性的:法定货币太和五铢只能在京城洛阳的几个官办市场里流通,其他市场、地方要么不收钱币,要么只收古钱,不收新钱。

  对此,北魏君臣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对策,包括收回铸钱权,用法律手段强制规定“小大之异一并通行”,开发新的铜矿资源以满足铸钱需要等等,但太和五铢出不了洛阳城门的问题,却直到北魏灭亡都没能彻底解决。其实当时的北魏并非没有明眼人,大臣杨侃和高恭之等就曾做过“金融市场调查”,并发现了个中奥妙:太和五铢不是真的“五铢”。

  按照高恭之的调查,太和五铢名义上重五铢,按二十四铢一两计,一铢重0.65克,五铢钱的重量,应在3.25克左右,但北魏的太和五铢却“无二铢之实”,即不到1.3克重,缺斤少两达60%以上,品质之差,到了串起来会破,放在水面上不沉的地步。很显然,这种奇妙的“剪刀差”便人为在市面上造成了两种钱:普通五铢(古钱)和太和五铢,在政权控制力、尤其对自己所不熟悉的商业流通领域控制力尚薄弱的情况下,又如何能强令这两种压根不是一码事的钱,按同等面值流通?陶短房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