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舌尖2》被曝未播先热:海外发行价格超越第1季

2014年04月16日 09:48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本周五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简称“舌尖2”)将在央视纪录频道和综合频道播出。

  由于《舌尖2》的播出时间曾多次“跳票”,这部与美食有关的纪录片让“饥饿”的观众期待已久;加上该片首次采用周播的模式,每周仅播出一集,进一步调高了观众的胃口。

  在《舌尖2》的播出启动仪式上,总导演陈晓卿说过一番意味深长的话:“透过美食展现中国社会的迅疾发展,展现日渐急促的生活节奏,这在第一季中仍有缺憾,第二季中会尽量做到最好。”

  该片顾问沈宏非则在微博上这样评价《舌尖2》:“既催口水又催泪,观看时请准备大卷纸巾。”

  每一样食物都有温度

  《舌尖2》开篇第一集题为《脚步》,用该集导演李勇的话说,它在讲当代中国的急剧变迁。

  该集的主人公之一,是一个农村留守儿童。9岁的小女孩英英出生在贵州省雷山县桥港村的一个苗族家庭,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奶奶成了陪伴在她身边的唯一亲人。每一年,英英与爸妈团聚的日子都只有半个月。那是玉米成熟的时候,也是当地传统美食鱼酱开始制作的时候。

  打团聚那一刻起,一种掩饰不住的忧伤,就弥漫在爸妈的脸上。孩子长高了,衣服又短了,作为爸妈的他们此前竟浑然未觉。由于爸妈不在身边,英英比同龄人要更加瘦小,衣服上的污渍也更多。即便在爸妈面前,她也会比较沉默,她那句掏心窝子的话——“希望每天都能看到爸爸妈妈”,甚至只是偷偷说给了纪录片导演。

  鱼酱发酵好了,离别的时刻也到了。父母带着鱼酱远走他乡,他们无法看到女儿一天天成长。这道简单的美食,让李勇触摸到日渐空心的村庄。“成千上万的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他们在孤独中长大;成千上万的老人变成了空巢老人,他们失去了子女的陪伴。”李勇说,“我们的脚步走得太快,有时候忽略或牺牲的东西太多。”

  这类带着社会痛感的故事,在《舌尖2》中会不断出现。片中一集,他们就说到了备受争议的高考,他们还走进大型工厂和企业,将镜头对准流水线上的工人。李勇直言,《舌尖2》不单单是在讲美食,“我们每一样食物都带着温度和情感”。

  传统烹饪方式正消逝

  虽然有《舌尖1》的成功经验在前,但《舌尖2》的编导们为了寻找合适的人物故事,仍然颇费周折。该篇第三集《时节》的导演胡博解释说,为了更加原汁原味地呈现中国农村的饮食生活,他们一直在寻找一些较多保留传统生活方式的家庭,但“这样的人家已经越来越少了!”

  胡博出身农村,为了拍片她曾跑过不少村庄。在拍摄《舌尖2》的过程中,她曾在五百多天时间里辗转于大江南北的数百个村落,并且目睹了一幅传统生存方式正日渐消逝的图景:徽式建筑、四合院、大宅门,这些风格各异的传统民居,遗留下来的已并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两层式小楼房。走进农家,土锅土灶也很难摸到了。稻场、篾具、竹器,这些散发着传统韵味的工具,也已经被更加现代化的器物所取代。

  胡博还留恋着儿时的烹饪方式和饮食状态,“以前妈妈做顿饭,全部心思都会花在那锅汤里。她会一直盯着那个火,慢慢地熬。你能感受那种声音、那种氛围,锅里面在响,孩子们在欢笑。等到那锅汤熬好了,大家都已等不及了,端出去之前总会偷偷尝几筷子……”令她感慨的是,如今没有几个孩子能体验到这样的福分了。

  同样受到挤压的,还包括传统的生存方式。李勇在《脚步》里呈现了一批靠替人割麦为生的麦客,随着机械收割的兴起,他们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李勇说,《脚步》中的这群人,很可能就是最后一代麦客了。在片子里,李勇还对其饮食做了一番呈现:他们一天只吃两顿饭,顿顿都是面条,而且都是把土豆炒一下倒在面条上。

  这类故事可能会略显沉重,但艰辛背后依然有温暖。片子里,麦客们在挥洒了汗水之后,吃着那么简单的食物,依然充满了满足和喜悦,这让李勇感慨不已。“传统行业在效率面前被迫消失,我们没法为之唱挽歌,但我们很想告诉大家,还有一个群体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食物,他们的生存值得我们去关注。”

  美食其实应简单易得

  《舌尖1》的热播,让人见识了大江南北的美食,更让人记住了一个个打着传统烙印的中国人。《舌尖2》也在续写这份情怀。胡博就颇为感慨地说:“与其说我们是在为‘吃货’寻找美食,不如说我们是在寻找一种中国人的形象,以及他们所普遍认可的价值观。”

  在《舌尖2》中,观众会认识一对穿越秦岭养蜂的夫妇。他们家住四川,每年有11个月都为追赶花期而到处迁徙。可是即便在最远离人间烟火的森林里,他们也浸润着家乡的味道——除了随身带来的香肠和腊肉,妻子还在野外奇迹般做出了四川乐山的豆花。而他俩在帐篷下撑起这个流动的家,其实是为了远方的家,为了正在上学的女儿。

  这样的故事,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这样的结论:美食就像生活中的空气和水一样,它其实简单易得,并没有那么高不可攀。这部纪录片的创作者最期待的是,观众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份珍惜生活和享受生活的人生态度。李勇说,片中主人公的生活固然艰辛,但观看之后你会觉得特别踏实,特有安全感。因为这种行为和状态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价值观。

  “这不是穿越剧,也不是在怀旧。即便在当今中国,这种生活方式也大量存在。只是我们常常过多在关注一个小地方出来的人,最后怎么变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一位曾参与《舌尖》系列拍摄的导演说,现代人把衣食住行越搞越复杂了,很多追逐其实是出于虚荣或欲望,“我们把心态摆得更平一些,幸福可能来的更多一些。”李勇也直言,《舌尖2》越往后看,这样的体悟会越深。

  新闻补丁

  《舌尖2》拍出

  电影味道

  本报讯(记者 李夏至)《舌尖上的中国2》于昨天举行首映式,活动现场提前曝光的片花,呈现出该片多变的影像风格,甚至让人品尝出电影类型片的味道。

  据《舌尖2》总导演陈晓卿介绍,《舌尖2》的每一集都由不同的分集导演拍摄剪辑而成。这些导演多为80后,却有着丰富的纪录片创作经验,其中两位导演更是有着在法国学习艺术电影的专业背景。在进行后期创作时,陈晓卿要求每位导演展现出个人的风格,比如第二集《心传》的分集导演陈磊在拍摄刀功的画面时,剪辑利落有力,大有《一代宗师》之感。第四集《家常》的分集导演邓洁则向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致敬,呈现出不少细腻的家庭片味道。

  陈晓卿透露说,相较于《舌尖1》,《舌尖2》的制作成本增加了30%。在将近一年的拍摄过程中,主创团队先后走访过150多个拍摄地点,行程40万公里。每集50分钟的成片里,平均镜头数量是1500个,几乎每2秒切换一个镜头,平均每一分钟的成片来自150分钟的素材。据央视纪录频道总监刘文介绍,由于《舌尖1》的成功,此次《舌尖2》未播先热,不仅海外发行价格大幅超过第一季,甚至出现了一国多家机构争购首映权的现象。记者 韩亚栋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