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洛阳衡山北路北魏大墓:毁墓比盗墓下手还早(图)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4月16日 12:42 来源:大河报 参与互动(0)
洛阳衡山北路北魏大墓:毁墓比盗墓下手还早(图)
北魏宣武帝景陵虽然也屡遭盗掘,但沉重的石棺盗墓贼们拿不走。

  要是硬逼着考古专业人士说出一个精确的北魏陵区范围,还真是一件让人为难的事,尽管不算衡山北路大墓,洛阳的北魏帝陵已发现4座。

  众所周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立了不少规矩,他在扩建北魏洛阳城的同时,在城外西北方向的北邙山选定了陵区,要求鲜卑皇族只能死葬洛阳,不能迁葬老家代北。但这陵区,只有《魏书》里的一句话,“乃自表瀍西以为山园之所”。

  瀍西即为瀍河以西,只有一道西边界,这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

  好在多年来,经过勘查积累,人们还是知道了北魏陵区的大致范围,在洛阳北郊的邙山岭上,陆续发现了五六十座北魏墓葬,区分起来,帝陵还真的多在瀍河以西,瀍河东岸则陪葬墓居多。

  这是方位上的讲究,而在形制大小上,从考古资料来看,北魏时期帝陵以外的墓葬绝大多数以4至5米见方居多,墓道宽度多在1至1.5米,比如元乂(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的第六代孙)墓和元怿墓(孝文帝第四子),这两位贵为王爷,墓室虽然稍大,但同帝陵比仍小了太多;从地面上做比较,元怿墓的封土直径只有30米,他亲哥哥的景陵则超过百米。

  考古学者还认定了一点,北魏普通皇族和大臣的墓只有墓道、甬道和墓室,其甬道是不分前后的,而帝陵则分,前甬道也被称为前室,有前室的墓冢相当于“套间”,当然由皇帝来享受,大臣死了只能住“单间”。

  显然,无论在什么时代,在讲究尊卑秩序的语境下,皇帝和王公大臣墓必然是有区别的。所以,埋在衡山北路的庞大墓室里的,除了皇帝,不会有别人。

  帝陵的劫难:墓砖都被抽个精光

  确定衡山北路大墓是帝王级的陵墓,几个疑问随之而生。

  洛阳的其他北魏帝陵,包括孝文帝长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庄帝静陵,地面均有巨大的封土,也就是俗话说的坟包,而且是孝文帝指定后世使用的馒头形坟包(孝文帝认为汉代帝王陵的覆斗形封土过于庞大、突兀,而馒头形更接近自然山形),此外,还有陵园、神道(通往陵墓的路)和石兽等遗迹。衡山北路大墓的神道和石兽没见先不说,怎么坟包都没有一个半个?

  2012年9月,考古队员专门扩大了搜索面积,并走访周边张岭村等。结果,村里人确认,从来没见过这里有坟包。队员们以墓地为圆心,在直径800米范围内仔细钻探,也没有发现围墙、神道等遗迹。

  都是很基本的排场,别的皇帝都有,这个皇帝却没有,这是一件相当奇怪的事。

  此外,景陵虽然屡遭盗掘,导致没有能直接证明墓主身份的文物出土,但周边一些贵族墓的墓志却屡屡提及景陵,并指出其方位,为景陵的判定立下大功。再看衡山北路大墓,不仅史料中未提过,远近出土的墓志也没有提过,加上地面无任何遗迹,真可谓“三无”帝陵——真有“包装”这么低调的帝陵吗?

  带着这些疑问,我更加仔细地查看发掘现场与发掘报告,并多次向专家请教,于是,一个颇让人意外的细节浮出水面。它让上述疑问大多能得到解释,或者,至少提供了并非不靠谱的猜测方向。

  大墓发掘到底部后,考古人员发现其所遭受破坏的严重程度非同寻常,考虑到早至唐宋、晚至近代共有五六个盗洞,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倒也能理解,但墓室建筑材料也被拆了个差不多,这一点着实诡异。

  去过景陵参观的人知道,这种规模和形制的墓葬,绝对要被好几层砖石包裹,按北朝葬俗,墓内也应有一座硕大的石棺,两道墓门也应为石质,三两个人绝对抬不动。但在衡山北路大墓内,能找到的砖石材料可谓寥寥——甬道及墓室黄沙细土之上的铺地青石被揭取一空,仅发现两个残块;此外,墓室中央发现了两块门槛石和石构件残块,墓室后方的青石墙基,仅在东侧剩下一段高约1米、宽约2.9米的残墙。

  皇皇一座帝王墓,所余建材仅此而已。仅凭几个盗洞,不足以有这样大的破坏力。

  而且盗墓者是来盗宝的,把石棺、石门和青石砖这些不值当的大件运到地面上,既容易暴露又卖不上价,何苦呢?

  果真,这几个盗墓贼还真有点冤,我是说,他们这几趟买卖走得冤。因为大墓主持发掘者刘斌博士说,经探查,所有盗洞都是在墓葬已经坍塌毁坏后形成的,也就是说,有一拨更早的人“捷足先登”了。

  这伙“先登”的人相当不客气,人数也绝不会少,肆意破坏,颇有些攻城拔寨的气势,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先生推测,他们的行为是“报复性的”,并且就在大墓建成不久。

  今天在发掘现场,仍能看到墓室的地面上有不少柱洞,这是修建时的支撑木所留,建好后会拆走覆上铺地石,考古人员没找到铺地石,却从柱洞上发现了厚约15厘米的扰乱土,里面有壁画残块、青砖碎块、碎陶片等。这成为一个证据,证明墓葬塌毁前铺地石已被揭走。另外,墓道两边发现有为防止坍塌打桩立柱的柱坑,但柱坑中却没有木灰的痕迹,说明所用木柱在未腐朽时已被取走。

  这些让考古人员有了结论,大墓应该在下葬不久即遭破坏,并且是大规模的破坏,史家珍先生认为,“可以说是明火执仗,不像是一般老百姓干的”。

  这样一来,这座帝陵地面上没有封土等遗迹,或许有了解释,会不会就是在这次蓄意洗劫中彻底消失了,并且因为封土存在的时间不长,又进一步导致其在文献和附近的墓志上的“缺席”?

  这是我的猜想,在严谨的考古学者那里,答案仍是悬而未决,存在许多可能性。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