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读书未必改变命运 但能改变对命运看法

2014年04月23日 13:19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日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7.8%,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人均每天读书13.43分钟,而韩国人读11本,法国人20本,以色列人更高达64本。(4月22日《人民日报》)。

  睁开眼睛看世界,阅读危机并非新鲜话题。去年,一篇印度人写的《不阅读的中国人》在网上热传。作者观察发现,中国人空闲时间爱玩iPad,却很少安静看书,不免担心“如果就此疏远了灵魂,未来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知识时代的人们,为什么不像以往那样爱读书了?在对此的回答中,很容易看到“两种焦虑”。其一是“时间焦虑”,根本没时间读书;其二是“价值焦虑”,读书看起来没有多大作用。“时间焦虑”很大程度上受“价值焦虑”左右,如果认可读书有用,就跟孩子学习一样,再忙也有时间。以至于有人讲,“读书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读书的诸多价值中,人是永远的根本点。在阅读上存在着功利性阅读与人文性阅读之别,但无论哪一种阅读,都会改变人。通过读书,人变了,气质变了,视野变了,境界变了。从狭义的成功论上讲,改变之后未必就会飞黄腾达。甚至在人被读书改变后,由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反而有可能变得不再那么功利地追求外在的成功,而更多追求心灵的升华。 

  应该给“读书改变命运”注入新解,给其添上“看法”的后缀。回想上世纪80年代,那时最流行的就是读书,最大的享受就是读一本好书,甚至连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样艰涩的哲学著作,都会一书难求。当今天的人们为《中国合伙人》着迷时,不要忘记其原型王强、俞敏洪、徐小平的读书生涯。俞敏洪曾经透露,当时在北大读书时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互相比着读书,俞敏洪读了800多本书,而王强读了1500多本书。对于俞敏洪们来说,读书改变命运,首先是改变了对命运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才有了梦想并且追逐梦想。

  由于人生的境界不同,读书未必能够改变狭义的命运,但却能够改变对命运的看法。这就是读书的价值所在,意味着你没有对生活低头,意味着你对未来还有梦想还有追求,意味着你还在努力寻找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而“腹有诗书气自华”,生活使人浮躁,读书使人安静,一个人读不读书,读书多少,可以从气质和人生态度上看出来。个体的气质万涓成水,就是一个城市的气质,一个国家的气质。这一意义上,“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读书改变对命运的看法,读书代表还有梦想和追求。正如网上流行的那句话:如果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也正是基于此,希望读书能够成为一种生活,希望城市给读书创造更多的条件。 毛建国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