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大教授:倡导学生读书 需学科制度保障

2014年04月23日 17:20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对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而言,置身钢筋混凝土“丛林”,面对智能手机屏幕的诱惑,是否还能捧起书本,细心品读?

  A 碎片化倾向

  2013年底,在一次公开讲座中,古董鉴赏家马未都说:“前两天坐高铁……那车厢里就我自己拿一本杂志,剩下的人拿的不是手机就是iPad。那大家是不是拿着iPad看书呢,我过去一看,基本上都在那儿‘切西瓜’。”

  2013年,智联招聘网站在全国28个大中城市抽样调查发现,都市白领平均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3小时,北京白领日均“刷屏”时间达6.72小时。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18—70周岁公民年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尽管比2013年有所上升,但认为自己读书“很少”或“比较少”占52.8%。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孙英春认为,当下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影像、图片接受信息,文字阅读大多以碎片化的 “浅阅读”为主,真正系统、有深度的阅读不是很多。

  B 读书无用?

  “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教师辞职当建筑工”“女儿考上大学,父亲不给学费”……近年,随着就业形势严峻,关于“读书到底值不值”的讨论甚嚣尘上。

  走访多家书店,发现摆在显眼位置的,主要是成功学书籍、官场小说和养生书籍。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经典书籍特别是人文经典的境遇。2013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通过抽样调查,发布 “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榜单”前10名中,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躺着中枪”。

  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李子华认为,如此反差,无疑是当下社会浮躁化的一个缩影。在付出同样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阅读“有用的书”,即对工作、升学、发家致富有“帮助”的书,而对人文、社科经典等似乎无实用意义的书往往缺乏热情。他说:“这类图书一旦滥了,不利于青年成长,不利于社会和谐。”

  C 阅读经典

  李子华认为,我国正处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应当大力倡导全民阅读,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

  李子华认为,作为人类社会优秀的文化和精神遗产——“好书”,即作者经过艰苦思索,所获得的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深刻体悟,专心研读,可以启迪智慧,完善人格。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坦言,在青年特别是大学生中倡导读书之风,除激发学生兴趣外,还需要学科制度予以保障。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前不久发出《关于开展2014年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继续推动“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国家全民阅读中长期规划”等的起草、制订工作……推动全民阅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专家认为,阅读立法首先应突出政府、社会组织等的义务,使相关公共服务能够更公平、更有效地覆盖基层,覆盖群众。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