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梅铮铮登"百家讲坛"讲关公 曾是杂技团技工(图)

2014年04月28日 14:18 来源:成都晚报 参与互动(0)

  他 27岁 还是一名普通的杂技团技工,专职道具制作。

  他 28岁 几近而立之年,却毅然重归校园,在文史路上从零开始。

  他 36岁 出版了自己的《三国历史文化丛书》,10册共计150多万字

  他 是首位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成都学者

  他 是武侯祠博物馆的“御用”解说员,曾为新加坡第二任总理服务

  他 喜欢用“笨”来形容自己

  他 喜欢用“偶然”来解读成名

  一个平常的日子,坐在武侯祠对面的某间茶馆里,梅铮铮正和朋友喝着茶,店老板站在一旁左看右瞅了好一会儿,指着电视上那个穿灰白色西装的男人,带着惊喜地语气说:“原来你就是梅老师呀!”此时,正在播映的是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题是《解码关公》,主讲人写着“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副研究员梅铮铮”。

  从技工到学者

  曾为新加坡总理解说

  1958年出生的他,从技校毕业后进入杂技团,成为了一名舞美道具制作工人。1981年,电大首次招收文科生,一心想着求学的梅铮铮报了名,而后在杜甫草堂开始了中国古代史、文学史的学习。1986年,从电大毕业一年后,他经同学介绍进入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工作,成为了一名讲解员。

  梅铮铮说,真正的开窍,得益于两位恩师。1993年,他进入四川大学在职研究生班,师从方北辰。作为史学方面的专家,方北辰在理论方面,给予他很大帮助。同期,他在朋友的引荐下,向四川考古界元老、时任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的王家祐先生拜师。他说,王先生极喜欢读书,“先生时常告诫我们,有多的钱一定要买书,读对生活有益的书。”梅铮铮说,先生时常拿着放大镜,对着一本书,从早上读到晚上,且密密麻麻地做批注,很有定力。每次见到学生前来,都会人手发一份读书心得。1994年,准备了一年的《三国历史文化丛书》终于出版了,这套丛书总共10册,150多万字,是他出版的第一套书。

  如今,梅铮铮时常为一件事费心,家里的空间不够,书已经堆不下了,他给自己下了禁令,“少买书,要克制”。感觉“开窍了”的他,在解说中会加入自己的理解,不再墨守成规。梅铮铮是武侯祠博物馆解说主力,时任新加坡第二任总理的吴作栋也曾到访,为他解说的正是梅铮铮。

  上《百家讲坛》

  招待所里“自拍”

  2008年,梅铮铮和《百家讲坛》栏目编导于洪一起飞到北京,在一家名为“影视之家”的招待所里住下,赵本山、郭冬临等央视“常客”,在等待排练的过程中,也都住在这里。一旦他准备好,就可以进驻央视电视制作中心,正式登上《百家讲坛》。当时该栏目策划了选题《蜀地探秘》,武侯祠即是篇章之一。

  在武侯祠2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梅铮铮成了主讲《武侯祠》的不二人选。登上《百家讲坛》的这一年,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于丹、北师大二附中高级历史老师纪连海等已经火遍了全国,他们都曾是主讲团队成员之一。与他们相比,2009年5月,出现在CCTV—10《百家讲坛》栏目上的梅铮铮,不再是“固定”的深色西装,而是改为了灰白色的西装,语句中还时常夹带着纯正的成都话。

  实际上,录完《蜀地探秘》后不久,央视又发来了邀约,这次不再是专题策划、多人参与,而是完全由他个人主讲,这将是《百家讲坛》真正意义上,正式迎来第一位成都文博界学者。最终,他将主题确定为《解码关公》。不过,为了增强故事性,同时融合学术研究,并让观众能够接受,2周时间里,他不停修改。在此期间,他还要克服面对镜头的困难。

  2009年,梅铮铮已过50岁,对镜头还稍显陌生。《百家讲坛》盛名在外,深感责任重大的他,不得不在招待所里“自拍”。“有时编导于洪也过来拍摄指导。”但即使一个人的时候,面对镜头讲话,他依然会磕磕绊绊。

  外地专家寄来专著

  探讨三国文化

  录完节目,回到化妆室,不远处正坐着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他不像其他主讲人,并没有选择住在央视的招待所里,早上坐车到北京,中午吃点盒饭,录完节目,再走20分钟,坐火车回去。见到梅铮铮,正吃着花生的钱文忠,递过来纸巾,催促他赶紧擦擦汗。

  由于备稿耗时久,且博物馆里还有许多工作,11讲的录制,他共跑了6趟北京。节目后来剪辑为9讲,在2010年6月19日开始播出。“台词还要考究。”母亲是话剧演员,当天看完节目,给他提出了建议。当天,还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发来短信,半带调侃,“什么时候讲讲关公与貂蝉呢”,他也一笑了之。这期节目播出后,不少来武侯祠的游客,或是各类三国文化研讨活动上,总有人面露喜色,问一句“原来您就是梅老师”。甚至,还有专家寄来了学术专著,与他展开探讨。

  如今回忆起来,梅铮铮用“笨”来形容自己,用“偶然”来表达登上《百家讲坛》这件事。在定位自己的角色时,他这样告诉记者,“用平时的语言讲了一个学术问题,算是一名文化普及者”。

  梅铮铮:1958年出生,成都人。现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保管部主任、副研究员。出版有《忠义春秋—关公崇拜与民族文化心理》、《关帝之谜》、《智慧诸葛》等专著及论文数十篇。2009年、2010年他分别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武侯祠》、《解码关公》系列节目。 

  记者 董亮 摄影 陈艾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