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家叶匡政谈文学奖现状:诗歌领域就有几百个

2014年04月29日 09:40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4月26日,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正式颁奖,凭借去年出版的小说《第七天》,作家余华获得2013年年度杰出作家大奖,作家田耳、张执浩、李辉、孙郁、赵志明分别获得2013年“年度小说家”、“年度诗人”、“年度散文家”、“年度文学评论家”、“年度最具潜力新人”奖项,如此结果,令读者大跌眼镜,几乎每一项都使人难以信服。而余华不在初选名单中,居然被临时补入,以“外卡”身份折桂,更让网友纷纷质疑程序公正。网友们评价道:如此惊悚的情节,实在比小说更精彩。

  当前,国内文学奖遍地开花,有评论者统计称,包括全国的、地方的、官方的、民间的等各种形式的文学奖大概有上千个,如茅盾奖、鲁迅奖、郁达夫奖等。然而这些文学奖的评选,普遍出现公信力不强、影响力不广、持续性不足,因此往往引发很多争议和批评。

  对此,著名评论家叶匡政说:“三十年间,国内的文学奖,从官方一统到现在的民间评奖众多,这毫无疑问是一种进步。但同时,对于文学奖的评选确实也出现了一些普遍的问题,比如圈子化严重、公信力不足,乃至于小范围内互相授受的情况也并非罕见。”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文学奖繁荣背后的诸多批评和争议?叶匡政说:“评委的选择、视野的宽窄、程序的正义等诸多问题都在影响着文学奖的公信力。同时,文学奖本身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一种趣味、一种价值判断的文学奖显然是不合理的,而要保持整个文学生态的相对平衡和客观,需要的是多种不同的文学奖互相制衡,最终才能形成平衡。”

  文学奖从单一到多元

  北京晨报:当前文学奖很多,但是批评和争议也不少,据您了解,现在国内文学奖的整体状况如何?

  叶匡政:从开放至今30多年,文学奖的状况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我所知,现在仅诗歌领域的奖项就有几百个,算上小说、散文、评论等其他领域的,可能就更多了。另外一个变化,就是过去有影响力的文学奖,大多都是官方或者半官方的,在这样的文学奖中,真正在文学界有影响力的作家进入的并不多,比如说先锋文学、实验文学、探索性的文学等。而现在的文学奖,民间或者媒体举办的越来越多,总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是一个好事。

  北京晨报:在您看来,怎么样才算是一个好的文学奖呢?

  叶匡政:文学奖要真正有影响力,一个是要有公信力,另外一个就是要持之以恒,这两个方面都不能缺失。而现在国内的文学奖虽然数量很多,但是在这两方都有建树的不是很多,一方面很多文学奖因为评选机制等问题而导致认可度不足,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文学奖昙花一现,办几届就不办了,很难坚持下去。

  文学奖对于文学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是宣传、推广?还是发现、补缺?抑或是奖励、资助?又如何才能让文学奖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叶匡政说:“奖励创作者、发现被市场和媒体忽视的作品,仅仅是文学奖功能的一部分。此外,它还有推广文学价值、文学理想,校正时代和社会对文学的整体认知以及帮助读者减少筛选范围等诸多功能,而要真正实现这些功能,应该尽可能减低各种对文学奖的人为干预,让文学奖自然生长。”

  圈子化的互相授受

  北京晨报:文学奖这么多,但是真正在社会上有影响力的似乎不多,为什么会这样?

  叶匡政:现在尽管兴起了很多民间的文学奖,但也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圈子化的现象比较厉害,不少文学奖,其实就是一些写作风格、趣味差不多的人在一起互相颁奖,甚至有几个朋友一起办一个文学奖,今年你颁给我,明年我颁给你这样的现象。文学奖的繁荣,民间文学奖的兴起,对于打破官方垄断当然是有益的,但同时,它自身也还有许多尚未克服的问题存在,使得很多文学奖难以真正获得影响力。

  北京晨报:即便是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奖项,看起来也总是一些熟面孔,是否也是圈子化的一种表现?

  叶匡政:在圈外人看来,确实老有熟面孔,但是从文学界本身来看,其实很多作者、评论家本身也都是熟人,这个并不是什么问题,熟人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互相授受,而是要看评奖本身的规则、程序等是否合理。

  评委不读作品就投票

  北京晨报:很多文学奖的评选都争议颇多,比如评委的不公正,往往是批评的焦点,问题出在哪儿?

  叶匡政:评委的问题确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比如说很多文学奖的评选中,不少评委根本没有读完所有的作品。我们知道,一个文学奖,入选的作品往往会有很多部,这就需要评委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一一阅读,比如诺贝尔文学奖,每年入选的作品很多,都需要评委去一一阅读。但在国内一些文学奖评选中,不少评委不会读完所有的作品,有的是草草一览,甚至还有根据作者的名气以及个人的偏好,甚至他本身和作者的关系等去投票的。

  北京晨报:评委的问题和公正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叶匡政:是的,这也是程序正义的一部分。作为评委,最起码决选的作品应该全部读完,这才能有相对准确的判断,也才能令人信服。

  公正建立在程序正义之上

  北京晨报:对于作品的评选,往往几个评委在一起开会讨论,这种方式也受到不少批评,是否不记名的投票会更加公正?

  叶匡政:其实不论是记名的还是不记名的投票,都各有利弊。不记名的投票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记名式的投票也有好处,比如说某个评委投给一个明显不好的作品,那么他本身的水准就会受到同行、被评者乃至公众的质疑。当然,这是在投票结果公开的情况下。

  北京晨报:那么怎么样才能保证更加公正呢?

  叶匡政:程序的正义非常重要,它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评委的选择上,专业性是否足够强,不同文学趣味、风格的覆盖面是否足够广,假如评委都是倾向于某种风格的,那它的公正性就会受到怀疑。

  分不开的评委作者

  北京晨报:人情票、关系票等问题,也是国内不少文学奖经常遭遇批评的问题,这种现象是否严重?

  叶匡政:一方面,我们的评论家和作家之间,很多时候是相互熟悉的,这和当前评论的总体环境有关。这种情况下,评委就有可能投票给自己熟悉的作家。另一方面,拉票、讨好评委的现象也不鲜见,比如说候选作者请评委出去玩一圈,评委自然就支持他了。其三,在几个评委中,可能其中一位名气、影响力更大,他也会影响其他的评委,他特别喜欢某一个作品,就很可能说服别的评委也支持他。这些不公正的现象,都是影响文学奖公信力的问题所在。

  北京晨报:怎么样改变这种现象呢?

  叶匡政:保持评论的独立,其实也是谈了很久的问题了,但是真正要实现独立的评论,还需要很多的努力。另一方面,在一次评选中,尽可能地完善规则,尽可能让评委能够互相制衡,也是保证结果相对公正的办法。

  文学奖的生态平衡

  北京晨报:如何才能让文学奖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叶匡政:一个文学奖,假如它的视野很窄、评选范围很小,比如说它就评选一种文学风格的作品,当然不太容易有比较大的影响力。相反的,假如它的视野很广,涉及各个不同趋向、不同趣味、不同领域的作品,当然就容易获得影响。此外,能否持之以恒也是影响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之一。

  北京晨报:是否越大规模的文学奖,就越容易获得影响力呢?

  叶匡政:当然,只有一种形态的文学奖是不健康的。文学奖本身,应该是多元的,有综合性的文学奖,也有各个不同领域的文学奖,这些不同形态的文学奖,最终互相制衡,构成一个完整的平衡的文学奖体系,保持整体的客观和公正,这才是一个健康的、多元的文学奖生态。

  用专业校正潮流

  北京晨报:对于文学来说,文学奖的意义和作用究竟是什么?

  叶匡政:文学奖的作品有很多种,比如说它对于作者的奖励和资助作用,它还有二次发现作品的功能,文学奖一般都是奖励已经出版的作品,假如有好的作品出版以后公众了解的不足,这时候文学奖就会挖掘出来那些被公众、媒体忽略的作品,使它获得应有的尊重和认可。

  北京晨报:也就是说激励、资助、发现,这是文学奖的最大作用?

  叶匡政:这只是一部分,除此之外,它还有更多的意义。我们知道,真正的经典作品,总是经过时代的筛选,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比如《红楼梦》,它们在那个时代恐怕没有得过什么奖,但历史自然会大浪淘沙,选择出最好的作品。但是在一个文化爆炸的时代里,大量的作品出现,怎么样对当时代的作品做出评价呢?媒体、市场、公众等都会有各自的选择,而文学奖,就是用专业的眼光去评价这些作品,甚至校正社会对于文学认知的一些问题。此外,还有一些文学奖,本身有自己在文学趣味、文学理想乃至文学价值上的追求,文学奖也承担着倡导它的文学理想的功能。所以,这些不同的评选体系,价值体系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而多元的评价机制,使得整个社会的文学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下。

  干涉和管制解决不了问题

  北京晨报:如何才能让文学奖真正发挥它的作用,或者说如何才能改变当前国内文学奖的种种弊端呢?

  叶匡政:我想没有什么办法,任何呼吁都解决不了,同时,任何人为的干预和管制,可能起到的作用都是相反的。文学奖应该是多元的,应该是自然进化和淘汰的,不要进行人为干涉,让它自然生长。

  北京晨报:自然生长会导致无序吗?

  叶匡政:只要不是花纳税人的钱,那么就不应该干涉和管制。任何事物都是慢慢成熟的,文学奖亦是如此。越是多元,越是繁盛,它自我组织、自我成长的能力就越强。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那些不公正的慢慢自己就办不下去了,而后来者自会总结经验教训,公正的、有信誉的自然会留下来,影响力越来越大。

  晨报记者 周怀宗

  相关阅读

  国外文学奖评选规则

  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提名候选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评委会经过初选和复选两个阶段淘汰大部分候选人,后报文学院审批。文学院可以在院会上修改名单,更换或添加人选。从每年6月份开始,全体院士的暑期作业就是阅读五名候选人的作品,每位评委还需要分别写出自己的推荐报告。9月中旬复会,开始进行决选。复会到公布评奖结果,只有少则二周多则四周的时间。每星期四晚上进行讨论、评议、表决,直到有一名候选人得票超过投票数的半数以上(至少需要八票)。

  曼布克奖

  英国的曼布克奖,常称为布克奖,是英文创作中知名的文学奖。从1969年开始颁发,每年一次。该奖管理委员会包括作家、出版商、代理商、书商、图书馆管理员等。除了每个出版商可以提出五个建议名单外,管理委员会也选出五位具有专业背景的评审来审核。每一年的评审都不一样,而且每一位评审都读过入选名单和建议名单的所有书籍,最后才选出得主。

  芥川奖

  1935年由菊池宽提议为纪念日本大正时代的文豪芥川龙之介所设立的文学奖。芥川奖的遴选,并非采取公开招募的方式,而是根据选拔委员的协议来决定候补及得奖人选。这些选拔委员从报章杂志上,新人作家或无名作家所发表的纯文学短篇作品中,挑选出最优秀的作品予以奖励。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