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音乐节不是逛庙会

2014年05月08日 11:1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每年如约而来的迷笛、草莓音乐节再度登场。多年来的积累使得两大音乐节的号召力日趋上升,再加上张曼玉等明星的加盟,今年的音乐节可以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火爆程度,却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吐槽:垃圾太多,厕所太少,进场需长时间排队,摆渡车久等不来……

  与欧美国家数十年的音乐节发展历程相比,中国的音乐节诞生不过15年,得到公众的关注与认同从而快速成长更只是这5年间的事情而已,尚处于摸索和学习的阶段。因此,面对从艺术到商业化的迅猛转型和始料未及的观众人数激增,主办方在艺人管理、主题确立、环境维护、现场调度等各个环节明显还没有足够的经验来应付。对于那些并非想趁热捞一把、而是真正想把音乐节打造成一个文化品牌的主办单位来说,还有很多有待总结的教训和深刻思考的问题。

  然而,一个音乐节出现上述种种错漏,主办方固然难辞其咎,但把板子都打在他们头上却也是不尽公平的。作为音乐节的另一大组成部分,观众们也未尝没有需要反思的地方和理应承担的责任。即以垃圾太多为例,就让人无法不想起日本富士音乐节的珠玉在前,同样是10万人左右的宏大规模,富士音乐节却能做到散场后几乎不见一片纸屑。这足以让我们为自己的行为而汗颜,在指责垃圾桶和环卫人员数量不足的客观原因之外,为什么没想到自带垃圾袋而不是随手乱丢呢?须知就算现场配备1万个人从事清扫,也挡不住10万个人都在制造垃圾。

  另外,有没有人考虑过在这些超过场地容纳限量的汹涌人潮之中,有多少真正明白自己是干什么去的吗?顾名思义,音乐节自然要以音乐为主,能集中欣赏到自己喜爱的风格乐曲,能与心仪的歌手、乐队近距离互动,才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可是我们在国内音乐节上惯常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一家老小在草坪上搭起帐篷,铺上坐毯,拿出面包、香肠、泡面野餐完毕,大的聊天、打牌、睡觉,小的撒欢儿乱跑,至于舞台上谁在唱、唱什么,根本没人关心。本该是乐迷们得偿所愿的欢聚,就这样变成了与音乐毫不相干的凑热闹庙会。

  笔者曾在地铁上听到几位刚从迷笛音乐节上撤下来的观众做出如下对话:“大老远跑来一趟,真没意思,唱歌的都谁呀?也不认识。”“没错,这么大风,玩也没的玩,也就领点现场发的纪念品还算值。”可想而知,即便主办方再怎么费劲巴拉地去邀请国外大牌,再怎么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音乐品位,对这一班懵懵懂懂的观众来说都是白搭。这正好比一位从小听着京剧长大的主儿,为赶时髦去听了场交响音乐会,就算你的演奏水平有多么高超,也落不了他一个好,剩下的只有埋怨。

  由此看来,中国要创出一个如伍德斯托克或富士那样成功而有影响力的音乐节依然任重而道远,因为需要成长的不只是办音乐节的人,培育一个懂得去音乐节上欣赏音乐的成熟观众群同样是当务之急。文/本报记者 崔巍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