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总导演:《舌尖》为出镜的每道食物都做三重设计

2014年05月08日 11:19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开播以来,就陷入了故事多于美食的争论中。相对于让人垂涎的美食,《舌尖2》更加看重的是关系、人物。外媒甚至据此解读出《舌尖2》背后有极强的爱国主义宣传成分。一部纪录片竟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好事还是坏事?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开播以来,就陷入了故事多于美食的争论中。对此,总导演陈晓卿并不讳言,在前日晚举行的《舌尖2》主创与北大师生交流会上,他说,“从第一季开始,我们确立的主题就决定了食物只是出发点,重点是食物与人之间的隐秘关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还举了个例子,“比如笋这种食物,第一季展示是笋如何美味,第二季我想说的是最极致的美食只给最勤劳的人。”显然相对于让人垂涎的美食,《舌尖2》更加看重的是关系、人物。

  人物闯入镜头,我们不可能回避

  第四集《家常》中,以家常菜为主题至少有8个以上的段落都是在讲人物故事,有陪着女儿在异乡学琴的家庭主妇,考察女儿男朋友的糖水老爸,会做西瓜酱,想念异乡儿女们的山东姥姥。“美食是不是少了点?”看片会后,有观众问分集导演邓洁。“我也想问问观众们,你们是不是就是小时候爱吃西瓜酱,长大了一年才有机会回去一趟的外孙?”邓洁反问。她介绍,故事中的老人其实就是自己朋友的外婆,一个人养大了自己的儿女,又开始抚养第三代,孙子在上海读传媒专业,老人完全不知道孙子做的是什么,她现在一个人在农村里待着。小辈人一年才回去一次,那是老人最开心的时候,“她开开心心地做西瓜酱,背后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期待,期待着儿女们回来和她相聚。当这样一位老人撞进你镜头,难道你不记录她吗?”

  每道美食都有三重设计

  总导演陈晓卿表示,从《舌尖1》的时候,节目组确定的是人和食物的隐秘关系,“‘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但是如果你要交代清楚这个关系,你就必须接着往下听,‘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婆媳之间的那种关系是我们关注的一个点,食物是我们的出发点,而食物背后蕴藏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特别想展现的。”

  他介绍,在表达美食上,《舌尖》为出镜的每道食物都做了三重设计:“第一视觉设计,要拍出美味,要拍出制作过程的决定点;第二听觉设计,中国菜和西方菜有一个特别大的不同,它有缩水过程,弹牙、黏牙、脆爽、糯,这些都需要声音表达;第三,要有情绪设计,有喜气洋洋的菜,也有伤感的菜,比如西瓜酱。”

  《舌尖》是具有国际表达的中国纪录片

  因为《舌尖2》意在展示关系,对于《舌尖2》的解读也异常丰富。近日有外媒解读认为《舌尖2》背后有极强的爱国主义宣传成分。对此,央视记录频道总监刘文认为,“这恰好印证了《舌尖2》具备了国际纪录片所应有的特征。在过去,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纪录片往往是主题先行、结论先行,在表达上相对主观,有了很强的宣传力,而在《舌尖2》所展现的美食背后,有的人看到了乡愁,有的人看到了美食,有的人看到了亲情,有的人也看到了家国情怀,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找到各自的解读和观点,这恰恰就是国际化纪录片的特征。”他透露《舌尖2》在一年前刚刚拍摄的时候,就已经取得22万美元的销售业绩,很多的国家和地区还一度出现了多家机构争购首播权的现象。“三年多来,大家看到的《超级工程》、《春晚》、《丝路》,包括《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大概将近30多部央视原创节目,正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电视台以及60多条国际航线中播出,目前我们已经和BBC、国家地理等8个最著名的机构合作……中国纪录片正在慢慢加快国际化的脚步。”

  文/本报记者 祖薇

  文化旁白

  泪水多于口水,你认同吗?

  如果说《舌尖1》的成功得益于成功在深夜吊起“沙发土豆们”的胃口,继而通过片中人物打动了观众的心,那么《舌尖2》引起的争议和话题都是围绕着口水和泪水的比例失调展开的。等待深夜开餐的舌尖迷在3集之后,突然发现看完舌尖泪水汹涌而口水寡淡。

  这种趋势在即将开播的第四集《家常》中可能会更为突出。因为该片大篇幅表达的两个故事基本都可以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题,而美食更像是“友情客串”:学琴女孩的故事中,妈妈做红烧肉的手艺是从邻居处学来的——妈妈并非美食达人,做出的红烧肉也没有独到之处;吃红烧肉只是因为女儿正在长身体,需要能量——红烧肉的出场没有特别的理由;母女二人伴着柏辽兹的交响乐吃红烧肉的情节很有趣,但吃货们期待的红烧肉如何美味却被一带而过。此后,镜头中母亲哭泣着诉说,为了陪孩子求学5年不曾返家,“放弃了为人妻为人媳的责任”……这样的故事固然映照当下且让人心痛,但它出现在一个被所有人都“误会”成为是美食的纪录片中,是否有些偏题?

  随后登场的新晋妈妈坐月子的故事也存在类似的“跑偏”。镜头下,小夫妇诉说对未出世孩子的美好期望,产房中阵痛9小时的准妈妈既辛苦又疲惫,孩子降生前夫妇双方父母坐立不安、眼神焦虑,大段铺陈后才转入了正题。让产妇补身体,公公婆婆做的是木瓜鲫鱼汤,爸爸妈妈端出了鱼腥草炖鸡汤,两道菜作用完全不同,木瓜鲫鱼汤力在催奶,公公婆婆意在从产妇身上“榨取”乳汁,鱼腥草炖鸡汤力在伤口愈合,爸爸妈妈显然更心疼的是女儿——《舌尖2》要表达的“人与食物”的隐秘关系在这个细节中表现得尤为筋道。不过,在看片时,这个细节并未让观众同步领会,还是事后经总导演陈晓卿点拨下,观众才发出会心的笑声。那么,这样“隐秘”的细节到底会被多少电视机前的观众领悟呢?

  《舌尖2》故事重于美食,陈晓卿未尝没有感受到这一点。在私下里,他曾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第二集《心传》,因为该集有风格,镜头语言好,但对于该集收视他并不乐观,因为“片中没有什么解馋的东西”。为了满足观众,节目组甚至紧急调整了第三集《时节》内容,加大了美食的比重。《家常》看片会后,他也表示,“片中还有两处将被修改”,不过周二呈现的《家常》确实让人感觉感动多于惊喜,泪水多过口水。

  也许这一切都是源自《家常》的难拍。食物是一日三餐司空见惯的,做法也是寻常百姓人人会做的,在如此大众的题材中,寻找让你灵魂颤抖的美味难上加难,由此,《家常》把动人之处放在了《舌尖2》更偏重讲述的人物和关系上,不过,这种表达对于一路追捧《舌尖》而来的粉丝而言,他们会满意吗? 文/本报记者 祖薇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