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舌尖2家常”遭差评见怪不怪

2014年05月13日 16:17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自开播以来,有关《舌尖2》应重美食还是重故事的争论始终不断。不管是一部分观众期冀的用人物故事来烘托美食,还是主创所强调的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只有美食与故事比例协调,相得益彰,才会让主题焕发光彩。这也是为何前三集播出后,不乏观众抱怨故事较多冲淡了美食,但整体好评却远多于差评的原因。

  到了《家常》,两者却是有些比例失调了。特别是介绍“红烧肉”时,更多展现的是小姑娘如何努力练琴的奋斗经历,以及父母如何为她付出的辛劳背后,而陪读妈妈烹制红烧肉的过程却不到十分之一的篇幅。这样叙述之下有些观众甚至记不住片中所出现的食物,何谈感受到家常菜背后所体现的人文意蕴,以及“用自己的方法和心意烹制菜肴”的隐藏内涵?

  此外,讲述一道家常菜,却非要以陪读家庭的故事来承载,未免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更不要说剪辑和解说词中突出“母亲全职陪读,父亲一个人养家”,以及“为不影响学琴,连奶奶病重化疗都没回去”,却丝毫未见导演后来在微博上解释的个中内情。也难怪观众会误会陪读妈妈的价值观有些畸形,误会《舌尖2》有些“三观不正”了。

  即使《舌尖2》重点在人与人的关系,也需遵循“食物”这个出发点,如果只把美食当做故事的点缀,却“为煽情而煽情”地放大情感戏码,收到一片差评的反效果也就见怪不怪了。陶禹舟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