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考古学家复原"上海第一人":脸宽鼻塌不是美男(图)

2014年05月13日 16:22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上海第一人修复照

  上海,世人印象中的“小渔村”,其实走过了6000年兴衰历程。崧泽,一个地处上海西部的普通村庄,被誉为“上海之源”——上海地区最早的古文化遗址就在这里发现,上海先民最早的生活足迹在这里起步,崧泽文化由此得名,上海历史由此增辉。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研究,新落成的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将在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起向公众开放。昨天下午,记者随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高蒙河“穿越”到真正的“老上海”。

  崧泽文化

  上海崧泽遗址是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被称为“上海之源”。崧泽遗址发现于1957年,地处现在的青浦区赵巷镇崧泽村,是上海最早有人类生存的地方,占地约5万平方米左右。崧泽文化存在的时间距今约5900-5200年,这是第一个以上海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建立在沪青平公路边的遗址博物馆,建筑整体形态简朴庄重,犹如古老村落的缩影,契合青浦周边江南水乡的人文地貌及水系纵横的自然地貌,以小桥、流水、村落和庭院的组合将现代与历史定格在遗址博物馆中。3000平方米的馆建筑面积,只是崧泽遗址的一小部分。

  崧泽遗址博物馆由“发现崧泽遗址”、“走进崧泽社会”、“传承崧泽遗产”三个部分组成,集中展示了上海早期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展览现场,展示出先民死后的墓地,可以看到,每个墓中基本都有若干件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的有少量的石器、玉器。随葬有石斧等生产工具的,墓主人为男性,而颈部佩戴玉璜下葬的墓主人则是女性,体现两性之间已经出现了某种差异。而先进的全息影像布景,复原了先民们的劳作经过,以及考古发掘的艰辛历程。

  高蒙河认为,通过展出的方式,把文物、考古变成一种文化的利用,正式地与观众零距离接触,让大家了解,当年我们的祖先筚路蓝缕的发展过程。这个遗址是上海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上海之源”。

  五个第一

  自从马家浜文化先民来到上海地区之后,这片土地上再也没有中断过人类活动。追溯源头,有诸多“上海第一”都来自于崧泽遗址,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今上海的起点。崧泽遗址堆积了5000到5500年前的中国文明起源的证据,实证了中国文明起源,在博物馆内展示了上海第一人、上海第一稻、上海第一井、上海第一房、上海第一村的“老上海人”的生活印迹。

  这些墓葬里发现的上海地区最早先民遗骨,经鉴定是一名年龄在25至30岁之间的男性,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上海人遗骨,被称为“上海第一人”,他的躯体部分已经腐烂,俯身被埋的原因也成了一个谜。在展馆内,考古学家将发现的头骨,结合先进的成像技术,复原了“上海第一人”的容貌:脸宽鼻塌,不是美男。

  1961年崧泽遗址发现的炭化稻谷遗存,是上海出土的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也是中国考古发现中最早有确凿地层依据的材料,它为中国稻种起源提供了直接的证据。1987年崧泽遗址发现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水井,是中国出土年代最古老的直筒形水井,表明上海是我国最先发明了找水和储水先进技术的地区。

  在崧泽遗址发现的“上海第一房”是一座地面式建筑,墙体共有15个柱子腐烂后留下的直立式的洞。房内地面比较硬实,面积约5平方米多,门宽1米,根据柱洞形状、排列状况和内在布局,将它复原成类似于后代的谷仓尖锥顶。低矮简陋的房屋却为先民遮风避雨、安身休憩的最早居所,它证明了上海先民已逐渐脱离颠沛流离的游猎生活,向着相对安定的农业经济发展。

  当时的上海先民,开始学会了建造房屋,出现了房屋聚集的村落。日常生活不再风餐露宿、婚姻家庭、人群组织以及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为后来城市出现文明起源奠定了基础。记者 乐梦融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