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北襄阳古稀老人醉心面塑 传承民间工艺30多年

2014年05月16日 14: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襄阳5月16日电 (尚华珍 杨泽文 柏向华)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是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等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湖北襄阳市72岁的王方群多年来醉心于面塑制作,传承民间工艺30多年。

  王方群,1942年生于襄阳,1958年小学毕业,受家庭和老师的影响从小酷爱画画和看书,曾梦想要做顶级画家。1965年,在襄阳县油厂做焊工至退休。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面塑至今。

  记者15日在樊城区水星台社区见到了正在画醉钟馗的王方群老人,一头自然卷曲的白发,笑眯眯的眼睛,酷似爱因斯坦,5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整齐的摆放着简单家具,还有四五个大木箱子,箱子里全是绘画和面塑类的书。

  王方群称自己的童年是灰暗的,才选择了一生画画的旅途。从在自己的课本上画,到四处找可以临摹的画册,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画画上面。在后来的日子里,王方群一度靠为别人画像和在钢笔上面刻字来维持生活。

  上世纪80年代初,王方群无意间看到一本《中国美术》杂志,里面有中国著名面塑艺术家汤子博的作品。精致的面塑,甚至比绘画还要生动,王方群为之折服。从那时起,王方群便迷上了这门神奇的指尖艺术。

  为学习面塑技术,王方群曾拜师学艺,但吃了闭门羹。出于对这门技艺的喜爱和痴迷,他始终不气馁,凭借多年的美术功底,勤学苦练,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慢慢自学成功。如今,王方群经常应邀到街头、景点摆摊表演,现捏现卖。在社区里小有名气,只有一提起他,社区人都知道他是“面人王”。

  王方群介绍,要做面塑,首先要将准备好的面粉、糯米粉、甘油、防腐剂按比例配制成面团,再加入精盐和香油或甘油,最后再试用一种透明无色的“亮油”,在已做好的面人上均匀喷洒后,可长时间保持鲜艳的色泽,不会因存放时间长而褪色。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王方群说,揉和面粉是个力气活儿,由于面粉质量不同,最后的强度韧度好坏全靠手拿捏。

  说着,王方群拿出一个鞋盒,里面躺着弥勒佛、铁拐李、钟馗等作品,不一会全部站起来了。王方群认为,绘画是面塑的基础,画不好就捏不好。为了把面人捏得更传神,他经常查阅相关资料。

  在王方群的不懈努力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十二生肖和襄阳历史文化等相关联的人物都被其运用于面塑中,甚至还能结合现实生活热点进行面塑创作。

  “面塑作品物理特性相对比较脆弱,即使有独门秘方也不可能经历太长时间的考验,要想使得这项民族工艺的瑰宝世代流传,只能靠人的传承,而不是物的传递。”说起自己的这手捏面人手艺,王方群老人坦言,他会尽全力保留面塑制作工艺,希望这种民间文化能传承下去,毕竟它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