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舌尖2》:戏剧性与真实性的两难

2014年05月19日 13:49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参与互动(0)

  八集的《舌尖上的中国2》为中央电视台吸引了两个亿的广告额,同时,它也吸引了上亿人次观众的观赏,光是在爱奇艺上前四集的总播放量就达到了1.044亿次。观众对这部纪录片仔细品味、反复咂摸,对于片中的“瑕疵”也讨论得异常热烈。纪录片的伦理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发大众的学习热潮。

  网上热议的几点,一是植物学博士顾有容对第一集《脚步》中白马占堆攀上40米的树上采集蜂蜜的质疑:位于藏族聚居区高山上的蜜蜂不会在如此之高的地方筑巢,它们一般在距地面10米左右的地方建窝,因为花是长在地表附近的;二是在第一集《脚步》中为女儿苦练钓跳跳鱼技术的父亲,实际上他的技术没有《舌尖2》中表现得那么棒,当“替身”一展绝技的是隔壁村的“钓跳跳鱼王”冠军,这在江苏的《现代快报》前后两篇文章中均有体现;而第四集《家常》中,来上海陪读的子钰妈妈说的一句话“五年,我们暑假寒假没有回去过一次”也引起了网友的讨论,认为这样培养孩子的方式不正常……

  纪录片自诞生以来,就伴随着真与假的争论。1922年面世的《北方的纳努克》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长纪录片,是“纪录片之父” 、美国纪录片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一部纪录电影,记录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北极圈内哈德逊湾的伊努朱亚克附近因纽特人首领纳努克一家人从1920年8月到1921年8月期间的日常生活,这部纪录片中运用的摆拍和情景再现手法曾引起广泛争议。弗拉哈迪的信条“结果要真实,为了真实不惜搬演”现在已经被纪录片界普遍接受。

  然而现在《舌尖2》中钓跳跳鱼用的是“移花接木”的镜头,明显不能被观众所接受。很多网友在看这一集时,被这位苦练钓鱼技术的父亲所感动,可是当他们知道了用八分之一秒钓上鱼的其实是隔壁村的另一个人时,强烈感到自己被骗了。也许在《脚步》的编导看来,父亲给女儿钓跳跳鱼的事实是真实的,用不用“替身”也无伤根本,但是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下,一点点的虚假容易被观众发现和放大,于是,片中的其他人也被观众拿着放大镜来看,关于“子钰是导演公司旗下艺人”等谣言传出来,实际上是《舌尖2》的真实性和信任感遭到了破坏的结果。

  事情是真的,镜头的主体是假的,应不应该被接受呢?为了追求镜头的完美、奇观,追求故事的戏剧性,《舌尖2》的编导想尽了方法,也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心传》中做面条的一家人,是编导花了7个月时间找到的制作传统空心挂面的高手。在《家常》中,那在片头中就出现的在绝壁之上的玉米地露出真容,这是在太行山一隅的农家;编导为了突出琴童子钰学琴的不易,表现了她们五年没回家。但是,为了完美和戏剧性,是否可以将记录对象“嫁接”或是断章取义?纪录片真实性的底线又在哪?

  是根据美食去找故事,还是根据故事再找美食?观众的认知是很感性的,他们对《舌尖2》的评价常用的词是“刻意煽情” ,正是因为《舌尖2》中由美食带出的情感故事并不自然。由美食在片中所占的时长也可看出,《舌尖2》的某些集中,编导们更爱直接讲故事,美食更像是陪衬,而讲故事又沾染了当下家庭情感类电视栏目的一些坏毛病:刻意煽情。一旦让观众看出“煽”来,那么美食带来的感动就不那么浑然天成、水到渠成,打了折扣。由故事带出美食的另一结果就是,美食太过普通,无法挑动观众的味蕾,“舌尖上的中国”也就难以立住。一些网上流传的“舌尖体” ,就是对此的调侃。吴月玲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