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纪录片:过度商业化加剧“回本难”

2014年05月22日 11:23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国纪录片:过度商业化加剧“回本难”

  时下正在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2》,尽管因过于故事化、借用BBC素材等负面新闻引发话题不断,但就是这样一部投资在1000万元左右创造出超过3亿元收益的纪录片,再次点燃了投资者对于纪录片的热情,大量外界资本开始涌入。在从业者看来,即使如今受众对于纪录片的关注度与日俱增,但投资纪录片依然是高风险的商业交易。

  据《2013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去年我国纪录片生产总量达到1.1万小时。而全年播出总量达到7万小时,其中首播量达到了1.8万小时。

  众所周知,纪录片无论在影响力、传播力,还是变现力上都远远不及商业电影,然而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到纪录片产量的逐年递增。那么,纪录片市场背后的“金主”究竟是谁?

  要说纪录片市场的头号“金主”非电视台莫属,数据统计显示,电视台的投入占行业总投入的65.5%,而央视一家的投资甚至高于地方台的总和。早在2010年,央视纪录片频道正式开播前,央视纪录片频道总监刘文就曾向媒体表示,央视将每年拿出5000万元推动重大题材纪录片的制作。

  恰恰是由于央视纪录片频道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纪录片的存量得以盘活,一批纪录片的专业制作机构重新获得了商机。“截至目前,纪录片制作公司至少有200家,去年民营机构总的投入是3.77亿元。”纪录片导演詹桐如是说。

  某软件公司品牌推广部相关负责人王先生告诉记者:“2010年,我们公司就曾参与投资过一部金融题材的纪录片。相较于内容而言,我们更关注的是播出平台。如果最终的成片能够在央视这样的平台播出,远比直接投放广告划算得多。”

  在外界看来,各路资本都在纷纷瞄准纪录片市场一定都是冲着它的高收益。以时下正火的《舌尖上的中国2》为例,节目总导演陈晓卿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针对第二季“投资3000万元,收益1亿元”之说就表示,“投资夸大了3倍多,如果说收益是1个亿,那是缩小了3倍多”。

  詹桐直言:“《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纯属个例。实际上如今大部分纪录片的投资方都面临着回款难题。”业内人士对此表示,导致纪录片回款难的首要原因在于制作质量。“尤其对于跨界投资方来说,由于对影视行业不熟悉,很容易被一些资质尚浅,行业经验较少的制作方哄骗。即便是用素材堆起来的纪录片,很难仅通过肉眼辨别出来。因此,很多情况下最后的成片无人采购,或者即便播出但收视效果不佳,都会使得投资方的钱如同打了水漂儿。”詹桐进一步解释道。 ■ 卢扬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