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张爱玲做梦都会梦见吃云片糕:吃着吃着却变成了纸

2014年05月28日 20:26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0)

  文坛巨人鲁迅也是个饕餮客

  张爱玲最喜欢的老大昌面包店

  扬州的茶馆很出名,喝茶是扬州人百年不变的习俗,民国时期尤盛。民国年间,扬州的大街小巷茶馆林立,“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早上去茶馆喝喝茶、听听曲,晚上去澡堂洗洗澡、修修指甲,别提有多惬意!

  作为扬州的一员,朱自清自然也是茶馆的常客。无论是早上,还是下午,朱自清去茶馆,里面的人永远是满满的。尤其是北门外的大街,茶馆最多,也最为热闹。由于一面临河,每当有船经过时,茶客和乘客就开始“喊话”,嬉笑声不绝于耳。

  茶馆在扬州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扬州人在这里喝茶,在这里吃小吃,在这里聊天,在这里谈生意,小小的茶馆是热闹非凡,人声喧哗!只见朱自清戴一副眼镜,书生文人的模样,眉宇之间却十分硬朗,走进茶馆后气定神闲地坐定了位置,叫来茶房沏上一壶龙井。

  这个时候,便有卖零碎的来兜售。有的人手臂上挽着一个柳条筐,筐子里摆满了一些小蒲包,这些小蒲包里分放着瓜子、花生、炒盐豆之类的;还有的小贩是卖炒白果的,也有人提着篮子卖五香牛肉……

  如此多的小吃,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但总不能样样都来吧?朱自清通常会买一些五香牛肉,然后摊在干荷叶上,叫茶房拿点好麻酱油来,拌上慢慢地吃,那叫一个“有滋有味”!或者是向卖零碎的买些白酒,先喝着。这五香牛肉的香、干荷叶的香、好麻酱油的香、白酒的香,汇聚到了一起,可谓香气四溢。

  然后,朱自清才招呼茶房烫干丝。烫干丝是扬州有名的小吃,是扬州人去茶馆必点的小菜,朱自清也不例外。烫干丝是先将一大块方的白豆腐干飞快地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放在小碗里,用开水一浇,干丝便熟了,然后再滗去水,抟成圆锥似的,倒上麻酱油,搁一撮虾米和干笋丝在尖儿上,这烫干丝就做成了。

  茶房是极为熟练的,这一系列动作如行云流水般,刚才还看着茶房在切豆腐干,眨眼间整盘烫干丝就已被端上了桌。一箸在口,“烫干丝的味道还真是百吃不厌!”朱自清感叹道。一边品尝着烫干丝,一边喝着清香的龙井茶,是不是还少些什么呢?

  是的,还得来份干菜包子!就是把干菜切碎,加一点糖加一点油,细细地咬嚼,可以嚼出一点橄榄般的回味来。而小笼点心就更不必说了,也得样样来份儿,肉馅儿的、蟹肉馅儿的、笋肉馅儿的……还有最可口的菜包子菜烧卖,菜选那最嫩的,剁成泥,加一点儿糖一点儿油,蒸得白生生的,热腾腾的,吃在嘴里,轻轻地化去,还能留下丝丝余香。

  还真是样样都色、香、味俱全,看着就馋涎欲滴,让人难以抗拒。若是偶尔上茶馆来的本地人或是外地人免不得不顾样子地狼吞虎咽,最后得吃得扛着肚子出去!不过朱自清是老资历了,在扬州生活已经十年有余了,吃起来很有分寸,即使样样都来,最终也能从容离去。

  清爽的龙井、飘香的小吃,朱自清一边享受着美好的悠闲时光,一边看茶馆外来来往往的船只。船上的人高兴时,会向茶馆中要一壶茶,或是一两种点心,坐在船上吃着,喝着,谈着,别有一番情调在其中,等他们回来时才将茶壶、盘碟连同价款交给茶馆中人。难道茶房就不怕遇上吃白食的吗?撑船的都与茶馆相熟,这点倒不必多虑。

  对于扬州,朱自清有着剪不断的情怀,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十三年,扬州茶馆已经成为朱自清记忆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即使他离开扬州后,游历过不少城市,但仍然觉得扬州茶馆里的点心最好吃;即使在多年之后,他依旧清晰地记得一个个扬州茶馆的名字,如绿杨村、香影廊、红叶山庄……

  鲁迅最喜欢吃东兴楼的酱爆鸡丁

  在文坛里,鲁迅是文笔老辣、语言犀利的“文学巨人”,但在生活中,鲁迅也是个和我们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喜欢的城市,有自己偏爱的美食。从绍兴到南京,从仙台到杭州,从北京到上海……鲁迅的一生客居过很多城市,可谓尝遍各地美食,但不管城市如何变换,某些城,某些“味道”却是他一生的难忘。

  绍兴——最初的“味道”。

  一个人的一生与他出生的地方永远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是文化浸染,饮食喜好也是。虽然鲁迅贵为大文豪,但也逃不过这个规律。

  童年时候的鲁迅喜欢吃什锦蛋,尤其是逛完百草园后,总要嚷嚷着吃什锦蛋。这个什锦蛋的做法非常特别:先在蛋的一头开一个小洞,倒出蛋清及蛋黄,将其与虾丁、笋丁、肉末、盐共同搅拌后再装入蛋壳,然后整个放在笼屉里蒸。如此新奇的“玩意”,难怪是鲁迅孩提时的最爱。

  时光荏苒,成年后鲁迅的最爱的是梅干菜扣肉。在家里请客的时候,他常用这道菜来招待朋友,而且会做一点创新——放几个辣椒,这样做出的梅干菜扣肉鲜嫩可口,香味也翻倍。

  而绍兴的臭豆腐、臭千张,也是鲁迅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

  除此之外,鲁迅是文人,在他的小说里不乏美食的影子,尤其是绍兴美食,可谓“出镜率”最高。

  在《祝福》中鲁迅提到,绍兴城内的福兴楼有道菜叫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是不可不吃的。关于“福兴楼”,当然是小说虚构的,但是清炖鱼翅这道菜的原型却真实存在。当时绍兴有一个同心楼的老店,清炖鱼翅是这里的拿手好菜。

  可鱼的品种何其多,这“清炖鱼翅”用的是哪种鱼?其实不是鲶鱼,也不是带鱼,而是取鲨鱼的鳍做原料,经过泡发,放在鸡汤火腿汁里清炖,成品像粉条一样白嫩软糯,闻之清香扑鼻,吃起来就更加美味了。

  故乡是游子永远的根,虽然鲁迅之后辗转各地求学、谋生,但故乡的独特“味道”是他永远的牵挂。

  北平——皇城的印记。

  民国元年,5月,鲁迅北上,开始了在北京长达14个春秋的生活。在皇城的这段时光里,他或独自一人,或与友人一起,几乎尝遍了京城的著名餐馆。

  名冠京城的“八大楼”鲁迅去过大半,虽然各个楼都有重复的菜品,但是各有各的特色。比如酱爆鸡丁是鲁迅和胡适都非常喜欢吃的菜品,这个菜东兴楼做得最好。

  当时鲁迅住在北京的西城,吃饭就近,西城有一家叫做和记小馆的餐厅是鲁迅经常去的地方,基本上相当于他的工作食堂了,与鲁迅工作的教育部就隔着一条马路。这里的东西可口,价钱便宜,以卖牛羊肉出名,鲁迅最喜欢吃这里的清汤大块牛肉面。

  上海——最终的谢幕。

  民国时期的上海滩,是个十里洋场之地,鲁迅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在这里度过。与在北京时一样,上海的很多知名餐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梁园致美楼是鲁迅在上海期间去的最多的地方。这个酒楼实际上是河南菜和北京宫廷菜结合的菜馆,以河南菜为主。鲁迅是沪上名人,到梁园吃饭,很得老板照顾,甚至亲自上门给他做家宴。名人无疑是菜馆最好的广告,李白一首“兰陵美酒郁金香”让兰陵美酒传了上千年,而这梁园也因鲁迅而大放光芒。

  扒猴头是梁园最出名的菜,也是河南名菜,与熊掌、海参、鱼翅并称,鲁迅很喜欢这道菜。鲁迅的好友,著名翻译家、散文家曹靖华,就经常“投其所爱”,送猴头菇给鲁迅。

  搬来上海,鲁迅又喜欢上了上海名点,其中一道叫做“伦教糕”,产自广东顺德伦教镇,是广东著名糕点。伦教糕是用大米磨糨,加糖水发酵,蒸制而成,味道好极了。每次鲁迅工作到深夜,都会吃几块“伦教糕”,困倦和疲劳就一下子被香味赶跑了。

  在上海的日子里,鲁迅品尝了很多美食,也有大量著作问世,而这座城市也是他最后的舞台。

  “小资”张爱玲做梦都会梦见吃云片糕

  张爱玲从小就对美食有种天然的敏感。在她小时候读私塾时,私塾先生教她读“太王事獯于”这难念的句子,她死活记不住,不过她的脑子转得快,自己私下改为“太王嗜熏鱼”,这样就记得一清二楚了,再不会忘记,这全因熏鱼这道美食救了她。

  张爱玲小时候还常常梦见吃云片糕,不过“吃着吃着却变成了纸,除了涩,还感到一种难堪的怅惘”。这云片糕又叫雪片糕,片薄而色白,犹如凝脂,最讨上海弄堂里小女孩的喜欢,难怪张爱玲做梦都会梦见。

  除了云片糕,张爱玲还喜欢吃蛤蟆酥,半空心的脆饼,有巴掌大小,上面有芝麻撒在苔绿底子上,绿油油的就像一只青蛙的印象派画像,吃起来微甜。这种点心是张爱玲母亲的亲戚带来的,以至于后来每次听说这位亲戚要来,张爱玲都会欢喜很久。

  事实上,张爱玲所说的蛤蟆酥就是民国时期苏州的土产香脆饼,在苏州并不稀罕,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但是对一直生活在上海的张爱玲来说却是新奇的美食,第一次吃,甜甜的味道就一下子俘获了她的芳心。

  而“合肥丸子”则是张爱玲小时候的最爱,这道菜唯有张爱玲的奶妈何干会做。在做合肥丸子时,先要煮熟一锅不硬不烂的糯米饭,凉了后捏成一个个小团,把调和好的肉糜放进米团里捏拢成“汤圆”的大小,然后把糯米团放在蛋汁里滚过,再放进油锅煎熟。那煎熟的丸子,外皮金黄酥脆,丸心滋润鲜美,张爱玲百吃不厌,这小小的丸子是她一生钟爱的美食。

  通常来讲,才华横溢的女子,她们的生活必然也是精致的,张爱玲也是如此,不过她更像一个来自“西方”的女子。张爱玲是个典型的“小资”女性,她骨子里虽然也有东方的因子,比如喜欢穿旗袍,喜欢《红楼梦》,但在她的身上更多的是“西化”的东西,诸如喜欢喝咖啡,喜欢吃面包。

  张爱玲每天早上都是闻着起士林的面包香醒来,不过起士林的咖啡虽妙,面包香却只可闻闻,它还不足以让我们的张爱玲心动,因为要吃面包,她还是一定要去老大昌面包房,这里的“十字小面包”是她的最爱。“十字小面包”是半球形,上面略有些酥皮,微咸,与不大甜的面包同吃,微妙可口。

  张爱玲爱吃甜的烂的,就如面包和咖啡,除此以外,她还喜欢喝“牛奶”——其实是喜欢喝牛奶的泡沫,她在喝牛奶时总是先设法把碗边的小白珠子吞下去。

  除了甜的、烂的,其它一切脆薄爽口的,张爱玲都不喜欢吃,如蛤蟆酥、酱萝卜、腌菜……就连瓜子也不会磕。至于做得十分细致的鱼、虾,她则完全不会吃,真真是个最安分的“肉食者”!

  之所以说张爱玲是一个肉食者,是因为她觉得上海滩的“牛肉庄”是个可爱的地方,甚至很愿意在牛肉庄里找个事做,专管在柜台收钱也可。在我们的印象里,张爱玲向来是最为厌恶世俗的,怎会甘心“蜗居”在这小店呢?牛肉庄又是个怎样的地方?

  对于这家的菜,张爱玲这样赞道,“他们的茄子特别大,他们的洋葱特别香……”由此可见,牛肉庄的“味道”一定好极了!

  而对于美食,张爱玲永远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她第一次看见大张的紫菜,打开来约有三尺见方,一幅脆薄细致的深紫的纸,有点发亮,像有大波纹暗花的丝绸,微有折痕,她惊喜得就要叫出声来,觉得这是中国人的杰作!

  内容提要

  结合民国时期的美食和各大名流时常光顾的酒楼等,用美食文化来阐述民国文化,可谓十分新鲜。例如杭州楼外楼与鲁迅先生的典故,张爱玲与上海菜的典故等等,这都是非常少见的史料。与此同时,《民国 味·道》还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切入,文笔尽显抒情和文艺气质,与民国时期的温婉、典雅相得益彰,因此无论知识性和文学性都很引人入胜。

  【内容信息】

  作者:董鹏 定价:22元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