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新解《黄鹤楼》:崔颢不做宅男一心闯天下

2014年05月30日 14:46 来源:中国网 参与互动(0)

  近日,著名文学评论家汪宏华重解唐诗《黄鹤楼》,新意迭出,他认为崔颢的《黄鹤楼》不是简单的吊古怀乡,而是要求人们捐弃驾鹤成仙的玄古传说和怀乡恋家的宅男思维,去到外面的世界行走闯荡,亲身感受现实风景,亲手创造美好未来。譬如汉阳历历之晴川就比模糊之黄鹤传说更真实可触摸,鹦鹉洲凄凄之芳草就比遥远之乡关更新鲜有活力,这便是作者的精神家园。该诗的时空顺序略有倒错。正文如下:

  关于崔颢的《黄鹤楼》,诗仙李白的评价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当代权威人士推出的各种古诗排行榜也经常将它列在榜首,可见它是强者恒强,确乎具有某种不寻常的王者气象。

  但笔者认为这首诗是“内圣外王”的,在它难以掩饰的霸气之下还藏有鲜有人知的时空秩序和哲学内涵,奇妙无穷。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首先,透过这首诗可以感知作者崔颢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先为传说中的楼主黄鹤一去不复返而频频抱憾,后为自己长期漂流在外,不能回乡而满腹愁闷。

  其次,作者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除了看到黄鹤留下的楼,腾过的云,还从楼上极目远眺,找到了一处新风景——汉阳的树木在晴空下显得那么葱茏,鹦鹉洲的草地在春光下显得那么翠绿、茂盛。这座楼原来不只是普通的古迹,还是一处极佳的览胜观景场所。

  表面看,作者的情绪是旅行者和文人常见的抑扬抑,两头消极,中间惊喜。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当天真实的心路历程是:

  一、初至黄鹤楼,站在楼下,抬头望见一座兀立的楼阁和天上悠悠的白云,不禁为它的有名无实和千载守望而遗憾。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今仙去楼空,还能有多少值得参观的价值呢?现如今我是因为客居此地不能回乡,百无聊赖或者也是追虚逐妄,才想着过来看一看的。

  二、待进入楼内,登上楼顶,才发现风景这边独好,不但能将远处的汉阳和鹦鹉洲尽收眼底,更能感受到树木之历历,芳草之凄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新鲜体验呢?是阳光之无尽通透,是生命之无尽活力;是空间之无限延展,是时间之无限延伸,是现代哲学里的存在和能量。作者的意图是要以存今替代吊古,以开创替代怀乡,与其追寻远古模糊的黄鹤传说,不如活在当下,看清眼前之现实事物;与其怀念故乡的安逸日子,不如离家创造未来新的人生。作者不是要一览众山小,或者欲穷千里目,而只是站在黄鹤楼上,用高于平地,低于天际(或白云)的视角看世界看生命,以求客观本真并获取正能量。

  至此,读者还会相信作者的思乡之愁吗?不会,既然他已经决定珍惜每一个当下,就不会再感到生活的无聊了;既然已经决定发掘自身的潜力,就不会浸淫于温柔乡里,感到孤寂苦闷了。

  所以,这句诗必须突破正常的时间顺序去理解,最后的乡愁与前两句的空落情绪原是并列的,都发生在登楼之前。过去的作者不曾觉解,所以一会儿幻想成仙,一会儿又想退缩回家,两极跳跃,浮躁不安。但自从登上黄鹤楼以后,作者就找到了人生真谛,找到了精神家园,她是那么宁静自然,那么生气盎然,她将帮助作者超越乘鹤西归的仙人和足不出户的懦夫庸品。

  想必,作者在诗中运用时空倒错的手法也是为了超越平凡,出奇出新,不料反而迷惑了读者的眼睛。(本文作者汪宏华,任教于湖南理工学院,著名学者、文学评论家,著有《大起底:四大名著里的本意与隐喻》)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