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公众加在张艺谋身上的注解太多

2014年05月30日 16:31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0)

  “张艺谋”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导演,是歌剧《图兰朵》的导演,是实景剧《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大红袍》、《印象武隆》的导演,是手握金熊奖、金狮奖的电影导演,是国产文艺片票房纪录保持者,也是中国因为超生被罚款最多的人。“张艺谋”这个标签本来应该是影片质量的保证,至少也应该是票房的保证。但逐渐变成了媒体头条的保证,热门话题的保证。《英雄》之后,张艺谋就一直被过度开发,大家消遣他的电影,窥视他的生活,八卦他的谋女郎,解读他的公司。在重重开发下,电影——这个张艺谋的老本行似乎变得不太重要了。剧本、色彩、镜头语言、演技等电影的基本构成,媒体也不再关心,外景地的卫生,谋女郎的绯闻,影片上映前的恶评倒成了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

  《归来》上映,对于张艺谋来说是电影导演身份的纯粹回归。面对争议,张艺谋总是一次一次不厌其烦地从影片筹备讲到镜头运用。但他错误判断了媒体的需求,大家好像没工夫听这些专业知识。他想让大家知道导演张艺谋又回来了,但大家总是觉得听说张艺谋回来过,然后立刻又投入对他各种新闻的开发当中去。电影,现在看起来更像一堆票房数据。

  几次面对面采访张艺谋,每次都抱着一颗“调戏”他的心。因为他是张艺谋,“张艺谋发飙”永远比“张艺谋解读电影”更有吸引力。但张艺谋不是陈凯歌,不是冯小刚,面对大家的问题,他几乎就是一声叹息,然后耐心解释,一次一次从最基础的电影常识开始解释。他自己知道解释的意义不大,知道大家第二天的报道多数和他的解释无关,但他只能做到这么多了。

  面对媒体、市场对他的过度开发,他也有枯竭的时候。《十面埋伏》、《三枪拍案惊奇》让他影片的口碑跌倒了谷底,即便是这样,《十面埋伏》中的色彩、特效和镜头运用依然是当年国产影片的最高水准。《三枪拍案惊奇》中,张艺谋对孙红雷演技的打造绝对是高水平。可惜已经没人在乎这些了,也就是那个时候,痛批张艺谋成为一种潮流。

  大众对张艺谋的要求,就像张艺谋的注解一样多。张艺谋的每部新片,如果没有像《红高粱》一样得奖,没有像《英雄》一样称霸票房榜,那就要算成张艺谋的滑铁卢。而张艺谋不当老大已经好多年了。

  艺术成就很难超越,即使复制也只能是等而下之。陈凯歌在《霸王别姬》之后怎么样?刘镇伟在《大话西游》之后怎么样?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就是因为导演们的灵光闪现不是一种常态,张艺谋怎么可能例外。大家诟病《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造作,诟病《金陵十三钗》的视角,诟病《归来》的平淡……都是因为这些影片的导演是注解过多的张艺谋。

  《归来》没啥特别,没啥突破,就是张艺谋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拍的一部电影。从质量上来说,比国内多数小成本艺术片要好;从投资收益来看,已经获得2亿多票房,回报率算不错。张艺谋不停给自己的影片大作减法,大家是不是也可以将张艺谋身上各种各样的注解一一减去。

  还记得《红高粱》的那一抹夕阳红吗?还记得《一个都不能少》里魏敏芝的红脸蛋吗?还记得《秋菊打官司》秋菊的红棉衣吗?那红,那镜头,那女人……这些可能才是最张艺谋的注解。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