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一村庄藏溶洞后 景象似陶渊明笔下桃花源(图)

2014年06月11日 09:5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溶洞入口令人豁然开朗。徐维宁 摄

  在怀集桥头镇桃源村这个封闭小盆地中,村民主要依靠一段400多米长的溶洞与外界沟通,穿洞而入、村庄景象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几乎完全一致,是名副其实的“岭南桃花源”。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陶渊明笔下的景象,在这里惊人地巧合着。

  这里又是著名的“长寿村”,外嫁女孔英以124岁高龄获“中国长寿王后”称号,年过百岁的孪生兄弟也曾引起世人惊叹。

  21世纪以来,随着观光旅游和洞穴旅游的兴起,每年约20万的游客让这个清净的“桃花源”经历了一段热闹的时光,也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便利。

  然而近几年在观光旅游转为体验旅游的大背景下,游客的人数慢慢减少。下一步如何规划桃源村旅游,平衡发展与村民利益,仍然是一个需要破解的难题。

  ●●●小村庄洞穿的历史

  这个封闭的小村庄除了通往外面世界的观音洞外,历史上曾有至少2条山路出入。随着通行条件改善,山路鲜有人走,村民如今多从观音洞中穿行

  千年来人们从未断绝过对桃花源的向往和追寻。古时有文人骚客相约共寻桃花源,到现代以桃花源命名的游戏、街道、村庄更是数不胜数。国内以桃花源命名之处,也许再难找出一个像怀集桃源村这样符合原著所描写风光的地方。

  从桥头镇出发,向东约行1公里,就能看到一座高数百米、黝黑险峻的山岩,岩壁上树木葱翠,云雾缭绕。山岩下观音河从溶洞中流出,河旁有条宽约2米的水泥路通向洞内,溶洞的石壁上刻着“溯溪寻源”四个大字——这里就是桃源村的入口观音洞。

  刚入洞中,水泥路突然变窄,从一处仅能通过2人的石缝中通过后,道路又宽敞了起来。走入洞中一百多米,只能依靠洞内装设的照明系统通行,复走数十步,洞中开阔了起来,洞腹足有两三个篮球场大。

  从一滴带有矿物质的水开始,历经亿万年时光,钟乳石在这里缓慢生长。洞中怪石嶙峋、奇石千姿,有“观音坐莲”、“千年冰床”等各类奇观,有“地下画廊”和“佛地洞天”的称誉。与其他一些溶洞不一样的是,这个溶洞顶部平坦无比,如人工雕琢一般。

  经过洞中两座小桥,继续前行,终于得见出口处天光。路旁修竹清翠,鸟语虫鸣。穿过竹林,桃源村所在的山间盆地突然如画卷一样展现眼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山岩耸立。

  “这里以前叫黑岩村,溶洞的名字叫黑岩洞。后改名为红岩,旅游开发后最终定名为桃源村、观音洞。”70岁的孔庆妙祖辈生活在此,对于村庄历史如数家珍。“洞中原来是没有路的,原来要靠火把、撑竹筏从河流出入。”

  82岁的梁开枝还记得1972年在人民公社的号召下,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经过数月劳动,用人力在黑岩洞中硬是挖出了一条道路。“那个时候村子和洞都改名为‘红岩’”。孔庆妙说,村民们开始了举火把步行穿洞的历史。

  “那个时候都不敢一个人走的,洞里太黑了。”梁开枝的儿子梁定信回忆起少年时候上学的经历,“洞里还有好多蝙蝠,上学都是举着火把,结伴而行。”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彻底与世隔绝,现实中的桃源村虽然被山岩包围,但村民通过各种方式与外界一直紧密联系,从未故步自封。

  与外界宣传的仅有洞中一条路与外界相连不同,桃源村历史上至少有2条山路可通外界,2011年一条向北绕行新宁、新兴小学至桥头圩镇道路彻底结束了桃源村不通车的历史。

  在梁开枝的记忆里,1972年以前村民大多翻山前往外界,山间仍有祖辈修建的石阶小路,这些山间小路如今已鲜有人至,“从洞中走缩短了一半以上的距离”。每天都有两三百村民从洞中往来,读书、工作、赶集等。

  ●●●长寿的奥秘

  桃源村是124岁高龄的“中国长寿王后”孔英的故乡,这里的村民一般都能活到80岁以上。主食粗粮和良好的环境被认为是“长寿乡”的秘密所在

  桃源村所在盆地呈狭长形,从南到北约有2公里,东西约1公里。盆地被村民们分为上中下岩。其中上岩和中岩有约66户村民居住,村民以梁姓和孔姓为主,下岩被开发成景区。

  这个村庄与桥头镇其他村庄在普遍意义上并没有太大差别。年轻人多选择去珠三角谋生,留在村中的人以种植水稻、玉米、番薯为生,养殖一些供自家食用的鸡鸭羊等,闲时妇女们还会用竹子编制竹筐赚取零用钱,村民的生活清净而安逸。

  据村中传说,晋代梁姓族人为避战乱,举族南迁,最后择此封闭御敌,挖泥制砖,割茅盖顶,自立家园,如此算来,桃源村足有1700多年历史。祖辈留下的各种传统,还养成了这里另外一点特色——长寿。

  不论寒暑易节,刮风下雨,85岁的孔四婆每天都会做好盐焗鸡蛋,带着小炉子、生鸡蛋、锅等,到溶洞的入村口处的小凉亭内摆摊。与她一起卖鸡蛋的还有其他几名村中老人,虽然已是耄耋之年,孔四婆仍然行动迅速,耳聪目明,在她的卖蛋生涯中几乎没有出过什么差错。

  桃源村是附近著名的长寿村,村民一般都能活到80岁以上,不少还超过100岁。1993年,桃源村外嫁女孔英以124岁高龄获“中国长寿王后”称号,虽然孔英已经去世多年,但她为桃源村带来的荣誉仍被村民津津乐道,所获的奖杯、证书等仍被完好地保存在村里。

  2006年,村民梁炳桂、梁扳桂这对孪生兄弟一起度过百岁生日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对于桃源村人为何多长寿,世人也作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猜测。但从村民看来,长寿也许并没有秘诀,而是顺应自然和传统的结果。“遵循时令和自然的法则,种什么吃什么。”梁定信说。

  由于桃源村多为喀斯特地貌,许多田地难以储水,无法辟成水田的旱地多种玉米、番薯等作物,因而在这里形成了以玉米为主食的奇特饮食现象。

  对于村民们而言,玉米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生活必不可少的“玉米粥”里。无论春夏秋冬,每天一大早,梁定信的家里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熬制一天所食的玉米粥。一口底部已被烧成黑色的银色大锅装满水,置于灶火之上,将水煮沸后,倒入预先用冷水调好的玉米粉糊,不停搅拌避免烧糊,同时加入少许大米,再次煮沸后用小火慢慢熬煮。大约1小时后,一锅浓稠香甜的玉米粥就做好了。上到82岁的公公,下到自家2岁的小儿子,全家5口人每天都要消耗掉一大锅玉米粥。

  “这是我们这留下的传统,每个村民都是喝玉米粥长大,又喝着玉米粥老去的。”梁定信说。主食粗粮及良好的环境被专家认为是桃源村人长寿的秘诀,2011年怀集还被评为“中国十大长寿城市”。

  ●●●清净复归盼热闹

  经历了2003年—2007年旅游高速发展时期后,桃源村复归清净。下一步旅游如何发展,怎样协调村民利益,仍是政府面临的难题

  2003年,当时村名还是红岩村,清净被旅游的热闹打破。怀集县政府与一家旅游企业签订了共同开发协议,红岩村作为主打“世外桃源”和“长寿村”的景区,开始以“桃源村”的名字为世人所知。

  企业的投资带来了村民生活的改变。首先是村名和洞名的变化,最让村民感觉方便的是观音洞中的道路和桥梁做了彻底的硬底化处理,并装上了照明设施,村民们终于结束了举火把穿洞的历史。

  下岩被企业租用,原有的部分泥砖房被修复起来,用作村中历史陈列、旅馆等。屋前还种上了大片的薰衣草,每年开花季节花香四溢,游人如织。

  在怀集县旅游局副局长李哲源的记忆里,2003年到2007年是桃源村旅游发展的高峰时期,平均每年要接待游客20万人次。“那时候一到‘五一’、‘十一’黄金周,旅游大巴在县道上就开始排起长队等待进村,有时候队伍能有两三公里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纪90年代末观光旅游开始兴起并发展迅速。怀集也趁机开发了包含桃源村在内的一批旅游景点。“那个时候洞穴旅游刚刚兴起,市场非常兴盛。”李哲源说。

  游客的增多让千百年宁静的古老村庄有了许多改变。孔四婆开始在观音洞口前卖鸡蛋,生意好时一天能卖出六七百元;梁定信的妹妹毕业后留在了村里当起导游,时不时还介绍一些游客前往哥哥家吃农家菜;一些村民还会将家中山货、竹制品摆放出来,供游客购买。

  一派火热的景象从2008年开始又复归宁静。如今桃源村景区内旅馆已经关闭,屋前的薰衣草也因水土不服而被改种其他花草,花圃内杂草丛生。“现在世外桃源景区的游客比高峰时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

  李哲源介绍,游客数量的减少与整个旅游市场的大环境密切相关:“我国旅游经历了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为主的时代,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以体验式旅游为主。”仍然停留在观光旅游时代的桃源村,被逐渐抛在了时代身后。

  “下一步我们设想将桃源村升级成旅游度假村,让游客在进洞前就换上晋代服装和钱币,变成体验式旅游。”然而要实现这个设想,却要面临着重重困难。

  虽然景区与村民生活区目前已经做到了一定的隔离,然而要实现李哲源所描述的体验式旅游,如何在村内征地开发度假村等,都是政府需要直面的难题。

  “我们也做过一些调研。如何协调村民利益,将旅游发展与原住民生活结合,仍是我们要破解的难题。”●南方日报记者 张婧 发自怀集

  总策划:张东明 王更辉

  总指挥:胡键

  总统筹:梅志清 郎国华

  执行:胡念飞 江华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