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刘醒龙推出新书《蟠虺》 颠覆主流考古观点(图)

2014年06月11日 10:21 来源:长江日报 参与互动(0)

  身为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一向被视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此次重磅推出的长篇小说《蟠虺》,故事发生地却是在武汉这座大都市里,因此很多人将它称为刘醒龙的“转型之作”。记者欧阳春艳

  昨日,刘醒龙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我在武汉已经生活了20年,这部作品算是对这座城市的回报。从最初对城市的抵触,到现在融入进这座城市,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

  故事酝酿整整10年

  《蟠虺》的写作周期不到2年,但它在刘醒龙心里却整整酝酿了10年。2003年夏天,他在一位朋友的介绍下,头一次注意到了精巧绝伦的曾侯乙尊盘。朋友告诉他,曾侯乙尊盘的最神秘之处在于,当代还没有人能破解它的制作工艺。

  “从那以后,我每隔一阵总会去曾侯乙尊盘面前怀想一番。因为我曾经当过车工,它勾起了我的一些回忆与好奇心。”在接下来的近十年时间里,刘醒龙购买了上百本青铜方面的书籍。

  通过《蟠虺》的写作,刘醒龙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在此之前,他曾以为无论体力、年岁还是兴趣,都到了快要金盆洗手的时候了,“《蟠虺》的写成,令我对小说写作有了全新的兴趣,甚至在脱稿后的习惯性疲劳恢复期时,就有了新的写作灵感与冲动,很高兴文学的活力在我这里还没有枯萎。”

  让武汉读者会心一笑

  如果看过《蟠虺》,武汉很多读者肯定会会心一笑,因为“它与我们的时代生活处在同一现场”:比如书里写到了东湖附近的翠柳街、黄鹂路、白鹭街,还有龙王庙……

  “小说允许虚构,但在我的写作生涯中,我不喜欢虚构一座山,也不喜欢虚构一座城市。我写的是曾侯乙尊盘这个旷世宝贝,想把楚文化的好说给所有人听,结果偏偏要给它虚构一个城市背景,这显然不合理嘛。”

  “我相信读者也是具有分辨力的,比如书里把曾侯乙尊盘写得真真假假,现实中肯定并非如此。”刘醒龙说。

  有趣的是,刘醒龙在小说中曾写道,曾侯乙之外或许还有曾侯甲与曾侯丙。昨日,省博馆长方勤透露:“他的推测令人吃惊,就在今年4月,随州曾侯乙大墓附近发掘了几座春秋墓,其中一座墓葬里果然有青铜铭文关于曾侯丙的记载。”

  小说颠覆主流考古观点

  《蟠虺》是一本有阅读门槛的书:比如书名的读法,比如书里小学生楚楚用来刁难成人的那三十个与青铜重器相关的汉字;还有贯穿全书的一大争议,即曾侯乙尊盘究竟是用“失蜡法”还是“范铸法”制作,没有金属铸造知识的人也不太好理解。

  对此,刘醒龙表示:“小说的使命之一便是为思想与技术都不能解决的困顿引领一条情怀之路,它在创造价值,也在创造知识。”

  刘醒龙在写作过程中,刻意选择不与考古专家们接触。他告诉记者:“现在业界大多认为曾侯乙尊盘是用‘失蜡法’制作的,这种方法来自于欧洲;但我认为它应该是用‘范铸法’制作的,这是中国的传统工艺。我觉得前一种说法来源于近代中国文化人心中的那种强烈心理暗示,唯有出自欧美的东西才是最顶级的,这种思维是我想批判的,任它发展下去肯定会影响我们的文化安全。”

  刘醒龙认为,选择青铜重器作为自己的故事核心,也是一种隐喻。自己这部小说人物马跃之所谓的“与青铜重器打交道的人,心里一定要留下足够的地方,安排良知”,青铜器仿制天才“老三口”在狱中彻悟之后所说的“非大德之人,非天助之力,不可为之”等话语,都是对青铜重器品质的理解。

  “楚国用青铜铸造战争机器,随国用青铜铸造国之重器。千年之后,我们所看中的偏偏是后者。希望我与我的同时代人能够一起明白,何为国宝何为重器。”刘醒龙说。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