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宋历任临安府知府有150位 平均任期不足一年

2014年06月11日 13:58 来源:青年时报 参与互动(0)

  南宋临安知府都在忙些啥? 150余年换了150多个知府

  洪起畏的墓志中,已经释读成功的文字提供了他部分仕途经历,可惜暂时没有涉及临安知府任上的事情。史书中也没有过多记载他当了多久以及做了些什么。

  按照《宋史·官职志》记载,作为首都临安府的知府,洪起畏的职责在于“掌畿甸之事,籍其户口,均其赋役,颁其禁令”,也就是京城大小事情都归他管,户籍人口、收税并征徭役、颁布各种法令。

  实际上,南宋初年,临安府的最高长官为府尹,由太子兼任,直到乾道九年(1173),恢复设置知府及附属官吏。根据此职位在北宋开封府时的情况,知府还得要以教育和法律引导民众,官吏各种诉讼案件,社会治安也得过问一下,忙得不亦乐乎。

  在南宋150多年时间里,前前后后有不下150人担任过临安府的知府,在履行职务过程中,他们在这个政治中枢所在地都忙了些啥呢?

  记者 方舒 文

  忙着“挪窝”盖房子

  知府办公的地方称为“府治”,临安府治前身为杭州州治,地址就在现在的凤凰山脚下。后来,高宗皇帝来了,觉得这个地方不错,就占走住了下来,盖起了皇宫。临安府治只好把家当全搬出来,另找地方,最后折腾了三次才确定下来。

  建炎四年(1130)四月,新任知府季陵提议把府治的迁到城北祥符寺附近(就在今天的祥符桥一带),宋高宗果断同意了。

  府治搬到城北后,大家发现要去皇宫和皇宫边上的中枢官署办点事得穿过整个市区,挺费脚力的,着急的时候还耽误事。于是两年后的绍兴二年(1132),知府宋辉上书皇帝,得到允许又挪了个窝,这次搬到了吴山脚下的府学的地盘上。

  随着政局逐渐稳定,南宋又回到了文恬武嬉的气氛中,北宋冗官的毛病又出现了。本来府学就有一群大学生在学习,府治里的官员越来越多,办公场所挤得不行,干脆在乾道三年(1167)向南转移到清波门北侧的净因寺,又盖了不少新房子。

  接下来的一百年里,知府们致力于办公大楼建设,厅堂建筑越来越丰富,府治门口有桥,里面建了中和堂、有美堂、香远楼、竹山阁、牡丹亭、诵读书院等几十间建筑,从开会办公到文化娱乐一应俱全。

  忙着“走马灯”换人

  南宋立国150余年,有确切记载的知府超过了150人,平均任职不到一年,跟走马灯似的换个不停。

  理论上,一任知府的任期为三年,不过能干满三年的寥寥无几,只有梁汝嘉、赵时侃、袁韶等5个人,最长的为11年,是整个南宋朝的孤例。

  南宋后期,知府换来换去,因为战事所逼,临危受命的文天祥只当了19天知府,最后一任知府贾余庆也干了11天就离职。最短的也许要数一个叫朱浚的知府了,咸淳九年(1273)五月初四上任,初五就离职了。

  不知道当年洪起畏当了多少天知府,当时元军在左丞相伯颜指挥下从长江上游向临安杀来,洪起畏的主要工作就是为贾似道的队伍提供后勤支持,也许没进府治大门就马不停蹄地上战场了吧。

  临安知府头上直接顶着皇上和京城中的各种权贵,压力可想而知,也正因为很容易得罪朝中大臣,很多人坚持原则被革职,有的则主动离职了。比如咸淳元年(1265)闰五月二十二日上任的李芾,刚正不阿,深得百姓热爱,连当朝宰相贾似道的面子也不给。福王府有人打死人,贾似道极力营救,李芾坚持法办,搞得贾似道很窝火,指使党羽诬告他贪赃,最后被罢官。

  忙着过节“发红包”

  每到各个节日,知府大人除了进宫陪皇上吃吃饭,也要与民同乐一下,参与民间的活动。

  比如元宵节的晚上,是放花灯的全民盛会,作为一府的最高长官,可得玩到群众中去,在二更时分,坐上小提轿从府治出发,在各个街道上游荡,除了玩的老百姓前簇后拥地跟过来了,“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

  加上围观人群,听说队伍能长达十多里路,最后队伍来到市西坊(就是现在的羊坝头),这里有座临时搭的展台,上面摆着用米糕做成的盆子,内点油灯,照耀夺目。知府大人登上高台简单讲两句。

  不管平日里老百姓是爱戴某个知府,或者痛恨哪个知府,这时候绝对都会笑脸相迎,因为会有一个背着大布袋的人跟在知府的轿子后面,他们喜欢的是袋子里的东西,才不是坐在轿子里的人呢。

  袋子里装的,可都是当时的钞票——“会子”,这些钱可是会随手派发给做小生意的人呢,每人会得到数十文,称作“买市”,当然啦,到底领红包的人是不是小商小贩,知府也不会在乎的啦,过节么就是图个高兴。

  忙着搞城市卫生

  首都的市容市貌代表了国家的面子,环境卫生当然也得好好维护。这不,淳熙七年(1180)的知府吴渊就认真地搞起了河道整治。

  当时万松岭两边的旧水道已经被很多官员建私宅时占去了,河道淤塞,流水不畅。河岸两边的居民生活习惯不好,常常把粪便、瓦砾等生活垃圾随手丢在河里,搞得更是臭气熏天。

  吴渊就命令手下两个通判专门去安排人巡逻监督,看到有人乱扔垃圾就上去制止,被侵占的河道要拆违腾出来。

  他还立下规矩,如果水流有淤塞了,责任人就要“各减一年磨勘”(通过勘察官员政绩,任命和使用官员的一种考核方式。)如果能拆违成功,就增加一年磨勘。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