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岳雪楼藏书33万卷 盐商嗜书成癖偷运皇宫珍本(图)

2014年06月18日 09:1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粤雅堂刻录的部分书籍。

粤雅堂刻印的《草庐经略》。

粤雅堂刻录的部分书籍。

  位于太平沙的岳雪楼藏书33万卷 珍本善本数不清

  白鹅潭附近的粤雅堂刻书数十年 出版典籍上千卷

  老广州藏书楼寻踪(上)

  前两天,请一个从北方来的朋友在泮溪酒家喝早茶,对方刚一脸陶醉地吃完不下10种粤式点心,就对我说:“你们广州好是好,就是缺少文化。”虽已听惯了这样的论调,可我还是忍不住想告诉他,酒家不远处,两百年前就有一座蔚为壮观的藏书楼,刊印了《几何原本》、《合体新论》、《测量法义》等大量西学经典,一时全国无出其右;再多走几里路,如今充满市井气息的太平沙,也曾矗立着一座密藏了三十多万卷珍贵典籍的岳雪楼;再沿着江边走到白鹅潭,曾有一座“美酒千壶书万卷”的粤雅堂,抢救了无数珍本善本。如果这些都不算文化,那到底什么是文化?

  然而,我还是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下去。因为我怕他问我,那些藏书楼今何在?倒不是担心这个问题无法回答,而是说起来太复杂,他未必有耐心听完。当这些藏书楼的主人被乱世裹挟着载沉载浮,个体命运尚且无法自主,被他们视若珍宝的藏书自然更难避免毁于兵火、查抄或者家道中落的命运。那些曾辉煌一时的藏书楼也被人们淡忘了。

  采写/记者王月华

  岳雪楼

  盐商嗜书成癖 偷运皇宫珍本

  两百年前的太平沙,远不像现在这么热闹。这一片江畔的小沙洲垂柳依依,荷塘处处,是当时数一数二的风景区,很多富人都在此建宅小住,亭台楼阁几乎连成一片。

  在这些亭台楼阁中,专门为藏书而建的岳雪楼是最诗意的存在。由于图片资料的缺乏,我实在无法依靠想象重构它的真容,但既然史料上记载它曾坐拥三十三万卷珍贵藏书,其气魄恢宏可想而知。这里的宝藏数不胜数:它抄录的《四库全书》,选抄的是外间并无传世的“四库未传本”和“永乐大典本”;它收藏的珍贵书画,集纳了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唐拓《云麾将军李元秀碑》、宋拓汉《礼器碑》、宋拓唐《九成宫醴泉铭》等稀有真迹;而它最知名的藏书,则是清初皇宫内府刻印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据学者吴丹青的研究,这套书有一万卷之多,是岳雪楼的主人、大盐商孔广陶花费巨资,买通了太监,从皇宫大内悄悄运出来的。只这一套《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就不知道会让多少读书人朝思暮想,更别说那三十三万卷藏书给岳雪楼带来的荣耀,难怪它的主人有时直接以“三十三万卷楼”来称呼这个心爱之所。

  对我来说,孔广陶这个名字是极为陌生的,历史资料上“孔子第七十代孙”和“出生于盐商世家”的寥寥数语,不过是抽象的符号,倒是“嗜书如命”这个评价,使我顿生亲切之感。每月几十万两白银的收入,为他四处搜罗珍贵典籍提供了财力支持,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却真的是因为“我喜欢”。如果读者你怀疑我过于武断,那不妨到各大网上书城搜索一本名为《北堂书钞》的隋代典籍。这部共180卷的堂皇巨著是当时读书人常用的工具书,其功能相当于今天的“百度百科”。它的编校者正是孔广陶,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全面的校注工作,为没有来源的正文一条条注明出处。如果不是真心喜欢,就算有再多人帮忙,恐怕他也无法把这个看着很是枯燥的工作坚持下来。

  要说,嗜书如命的孔广陶还算是幸运的,在他的有生之年,岳雪楼一直是让他身心安适的精神家园。1890年,他离开人世,10多年之后,清政府将盐业由商办改为官办,孔家日渐败落,再也没有财力支撑岳雪楼的庞大开销,岳雪楼的藏书渐渐散落,有的流于海外,有的后来入藏于国内多家图书馆,建筑本身更是日见破败,最终被推倒了事。至于它被推倒的具体时间,连孔家的后人都说不上来,爱书之人走了,藏书散落了,又有谁会在乎一座藏书楼的命运呢?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