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德州扒鸡文博馆:展出扒鸡世家制作祖训(图)

2014年06月19日 14:59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德州扒鸡文博馆:展出扒鸡世家制作祖训(图)
上世纪50年代德州扒鸡企业公私合营时的欢庆场面。 牛国栋摄
运河上人们在船上品尝德州扒鸡。 牛国栋摄

  德州扒鸡我吃过无数次,但生产扒鸡的现代化工厂仍令我好奇。尤其听说2008年德州扒鸡生产企业中的“龙头老大”德州扒鸡集团建起一座颇具规模的德州扒鸡文博馆,以一种美食撑起一座3000多平方米的展室,我更想探个究竟了。

  德州扒鸡文博馆位于德州城内扒鸡集团的厂区内,一座古式的牌楼成为文博馆的入口。展馆既是扒鸡的陈列馆,也是厂史馆,分设历史篇、发展篇、成就篇和德宝馆四大展厅。第一展厅一层正中央可看做序厅,一组生动逼真的人物雕塑和工厂大门石垛子、老厂牌等道具,再现了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德州扒鸡食品公司时敲锣打鼓、狮子狂舞的热闹场面。当时,同义合扒鸡联营社、德州火车站扒鸡小卖所和肉食经营商会的56位扒鸡传人,一并加入了国营食品公司,并建起了扒鸡加工厂,从而进入了扒鸡生产经营的新时代。人物塑像中还有德州扒鸡传统技艺的代表性人物,如德州扒鸡的创始人贾健才,乾隆年间进宫专侍帝后百官的扒鸡制作高手王宣,放弃烧鸡专攻扒鸡的开明人士韩士功,以及名噪一时的扒鸡老号宝兰斋老掌柜侯宝庆等。

  塑像中手拿扒鸡的那位便是贾健材。康熙年间,他在德州西门外大街制作经营烧鸡,一天他有事外出,就嘱咐伙计王小二在煮鸡的灶台里压好火。谁知小二竟在灶台前睡着了,贾掌柜回来一看,一锅鸡竟煮过了火。师徒二人本想低价出售,可不料这过火的烧鸡竟散发出奇特的异香,人们争相购买,供不应求。后来贾掌柜潜心研究改变工艺,逐渐摸索出这种香鸡的做法。当地一位马秀才便将这种“热中一抖骨肉分,异香扑鼻竞袭人”的美味命名为五香脱骨扒鸡。康熙南巡,路经德州去看望其启蒙老师前户部侍郎田雯时,田侍郎“以香鸡菜薯侍驾”,康熙“食之大悦”,连声称赞,从此德州扒鸡成为御用贡品。

  展厅二楼,展现在眼前的是德州扒鸡生产流水线的参观走廊,从活鸡宰杀、洗理造型、油炸焖煮、真空包装等整个加工过程让人一目了然。而那个体型硕大却十分可爱的鸡宝宝,是德州扒鸡集团公司的吉祥物。

  第二展厅则以实景和图文展示了鸡作为“五德之禽”的中华文化传统,包括鸡的起源、鸡对人类的贡献以及德州养鸡文化等。古时德州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八方商贾云集,船只载着货物穿梭往来于此。于是德州烧鸡以及后来的扒鸡便成了运河上船客们的最爱。

  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贯通,德州又成为这条钢铁铸成的南北大动脉上的重要站点。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德州便利用商会组织人员到车站上进行扒鸡小卖。解放后直到七八十年代,德州站的扒鸡小卖蔚成风气,成为京沪线上的一大景致。早年乘坐缓慢的绿皮火车一到德州站,满站台上飘散的扒鸡香味便使车上的乘客躁动起来,不大的站台开始变得热闹。摆地摊子、推着车子,端着盘子的卖鸡的大妈、大姐、小妹和小伙子们不厌其烦地吆喝着“好吃的德州扒鸡,五香脱骨扒鸡”,乘客中很多人跑到站台上购买,或者干脆让人将鸡从车窗递进来。那时购买者大多舍不得自己吃,而是作为贵重的礼物带回家去与家人分享。而旅途中如果同行的人多,又好喝上两口,便按捺不住买来,将整只扒鸡手撕分解,同行的哥们儿各取所需,一口肉,一口酒,大快朵颐,大呼过瘾,漫长的旅途毫不寂寞。德州站卖扒鸡的情景复原陈列,便成为整座展馆最为动人的一幕。 

  第三展厅以图文实物的翔实资料,展示了自1956年公私合营以来,扒鸡集团公司在继承保护、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如何使一个地方小吃成为山东名牌、中华老字号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三百多年的漫长历程。这里有一组北斗七星阵上的七个人物模型,向观众讲述了德州扒鸡传统加工的宰鸡烫鸡、开膛洗鸡、造型盘鸡、涂色炸鸡、杈鸡煮鸡、起锅凉鸡、捆扎装鸡等七道绝活。这里还设有一间配料间,一位老师傅正在认真准确地调制煮鸡配方,墙上贴着“毫毫克克的配料一厘不少,分分秒秒的煮制一秒不差”的扒鸡世家制作祖训。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