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家博物馆中水系统:一年节水六千吨

2014年06月30日 15:12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在国家博物馆的东北角及两个内庭院绿地上,有三个貌不惊人的雨水收集池。这三个雨水收集池,构成了国家博物馆中水系统的重要一环,该系统一年可为博物馆节水6000吨。作为一个全球人气排第三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彰显大气度、大恢弘的同时,也在各个小的细节上显示出“居家过日子”的一面。

  中水系统:一年节水6000吨

  据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李六三介绍,安置在国家博物馆的三个雨水收集池,体积达700立方米。雨水进入收集池之后,进入中水系统经过处理、净化、过滤、消毒等过程后“焕然一新”,成为可以用来绿化灌溉的“安全水”。“我们每年中水的量为6000吨,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系统的话,这6000吨的水都得从自来水龙头里取水。”而在庭院的绿化和树木浇灌上,为了节水也分别采用了微喷灌和根部滴灌的技术。

  不过,这6000吨的中水,除了来自雨水收集池外,还有另外一部分来自博物馆内的生活用水,如卫生间洗手池、食堂洗菜渗下的水等。据了解,国家博物馆2013年的游客数量达到了740多万人次,而国家博物馆丰富的展览,让这700多万里面的不少游客在里面逗留的时间长达数个小时。“七百多万观众,上厕所洗手的不在少数,馆里的用水量也可想而知了,因此我们就把洗手池渗下的水引流至中水系统,用来冲洗马桶。”

  李六三说,根据他此前在企业工作时的实验数据推算,洗手时,水龙头流下的水中,只有4%实际附着在了手的表面,其余96%的水都白白流走。“我们这样一个系统的设置,就实现了馆内这部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洗手间:安装加压阀节水龙头,节水60%

  除了在水的源头上实现了回收循环外,在水的使用上,国家博物馆也是“精打细算”。首先在设备上选用节水产品,如作为博物馆内用水较多的洗手间里,采用的水龙头全为感应式。“感应式的设备能够实现手走水停,相比之下,比按压式、扭转式要节水不少。”

  李六三透露,国家博物馆目前正打算引进一批节水设备,也就是在现有的水龙头下方,安装一个加压阀。安装之后,水流速度变快,洗手时感觉水流得更急,而实际上流出的水量却大大减少。“我们之前做过实验,比如说,比较两种水龙头装满同一瓶水的时间,或者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两种水龙头的存储水量。结果表明,安有压力阀后,节水量达60%左右。”据了解,该项工作在今年年底之前将全部改装完成。

  李六三介绍说,这些节水节能措施其实均是源自管理的精细化。“国家博物馆,作为一个文物重地,全馆24小时运行,可能也完全说得过去,但是或许有的展厅对于温湿度的要求没有那么高,那么无形之中会造成很多水电能源的浪费。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比如我们的楼宇自控系统,能在屏幕上看到所有展厅的温湿度数据,稍有变化,设备会自动进行调节。对于文物库房及有严格温、湿度要求的展厅等重要区域,设为24小时运行;对于只有一定湿度要求的展厅,设为7时至22时30分运行;对那些无湿度要求的展厅,则设为7时至17时运行。”

  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效果也极为显著,据国博官方数据,2011年3月对外试运行时,国家博物馆总计开放了三十多个展厅,接待观众约370万人次,能源消耗总计8779.75吨标准煤(该数据为上报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12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后,博物馆开放了约80%的展厅和公共区域面积,接待观众约537万人次,能源消耗总计10747.1吨标准煤;而2013年,在进一步加大了对外开放展厅及公共区域的面积、且参观人数达到745万人次的情况下,国家博物馆的能源消耗总量降低为7470.45吨标准煤,相比2012年节约了近3000多吨标准煤。 本报记者 牛伟坤J191

  ■2011年

  接待观众约370万人次

  能源消耗总计8779.75吨标准煤

  ■2012年

  接待观众约537万人次

  能源消耗总计10747.1吨标准煤

  ■2013年

  参观人数达到745万人次

  能源消耗总量降低为7470.45吨标准煤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