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画家成名之后为何越画越差?

2014年07月09日 10:03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画家成名之后为何越画越差?  

  近看了太多形式各异的画展,浮华喧嚣后猛然发现,许多原本画得不错的当代画家均沾染了一些时下拜金、浮夸社会的不良习气,纷纷在有了点名气以后变得一夜之间都不会画画了。为何当代画家成名之后,却是越画越差?

  思维固化,笔墨游戏

  艺术初创时期,他们大多极富激情,并且勇于对既定权威宣战,逐渐完成一种风格的确立。多年过去,这种独创的艺术语言渐渐被认可,而创作者的自我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握有主流艺术话语权者。早期初创时的人文精神、艺术追求和生命渴望已在程式化的笔墨陋习中消亡殆尽。

  油滑取巧,消费自我

  承载当代水墨作品价值的两大关键因素,一为视觉经验的形式内涵,以技法支撑;一为思想观念的深度表达,以创作者的意志和学养支撑,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二者缺一不可。然则囿于大众大多只能依靠画面视觉样式给予眼球的舒适度来评判作品的优劣。这一现状,让动机不纯的画家有了可乘之机,他们挑选出自己曾经已被社会大众整体接受了的题材样式为母本,即可“批量生产”,疯狂消费着早期自我积累形成的大众口碑而不自知。

  炒作钻营,舍本逐末

  中国水墨作为一种被资本收买的文化产业,其利益最大化的捷径就是不断强化艺术家的影响力。于是和娱乐圈一样,艺术界的“造星”计划也是甚嚣尘上,大致操作流程不外如下:找关系进入体制单位挂职;频繁出入慈善义卖、文化交流等社交活动;重金邀请批评家写文章;出版画册、举办展览、媒体报道,努力化身公知提高社会影响力;最后拍卖做局,作品价格逐年飞涨,天价神话。利益的驱动,令相当数量的画家无心创作,中国文人向来自诩的高洁风骨,俨然沦为自我鼓吹的肮脏骗局,更别提当代艺术最为强调的独立意志和人文关怀了。

  患得患失,保守自封

  很早出名的这些水墨画家其实心里都十分清楚,突破既有的程式笔墨是需要承担很大风险的,故在戚戚然的患得患失中依然靠着咀嚼残羹剩饭来的实惠和保险,管他艺术不艺术,不照样几万几十万一尺吗?或许改变了原来的套路,买家还不买账了呢?那么谁又舍得抛弃这既得利益为艺术而孤注一掷呢?此种情况下,自然“风格”形成得越早,其艺术的本体风貌便消亡得越早。

  “画者从于心”,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内心必须要有态度与坚持。靠外部手段操作只能获得艺术价格的一时繁华,而艺术价值的提升,唯有常拥谦虚之德,永葆敬畏之心,在不断地自我批判中反复修正自我、超越自己,把艺术作为与生俱来的一种精神需求,才能走的更长远,更持久。因为只有灵魂里镌刻着艺术的人,才能握紧艺术的真正灵魂。◎贾廷峰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