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宫本一夫:农业文明与游牧文化无优劣之分(图)

2014年07月19日 20:3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宫本一夫:农业文明与游牧文化无优劣之分(图)
学者宫本一夫

  中新网北京7月19日电(上官云) 19日下午,“从神话到历史:远古时代的中国”读者沙龙在北京举办。《讲谈社·中国的历史》(01卷)作者、日本九州大学教授宫本一夫与北京大学教授刘绪共同为读者讲述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和历史,梳理中国早期文明中农业文明与游牧文化的相同与不同。

  亚欧大陆不同板块的碰撞促进中原文明发展

  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进程。宫本一夫在新作《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一书中也有提及。他表示,从农业开始,社会逐渐发展形成,各类组织慢慢演化,最后成为一个国家,“不过,在农业社会以外,也有狩猎和采集的地方,他们的发展历程并不相同。”

  宫本一夫把中国早期文明放在一个更大的时空范围内考虑。比如中国的两河流域是文明生发的地方,北方的草原地区是具有特色的经济形态,拥有独特历史。

  “亚欧大陆上代表性区域有三个,其中东亚与西亚地区有农业核心地带,但在这两个区域中间有大片的草原,生活着骑马的游牧民族,这些民族移动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把这两个区域联系起来,促进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宫本一夫称。

  刘绪也表示,中国学界传统的看法也是如此。传统学者认为的中心地区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快的发展,与北方草原地区(长城以北)乃至西亚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两个板块在交流过程中,促使黄河流域文明演进,“比如青铜器便可能与此有关。在这种交流碰撞的背后,中国农业文明有了飞速发展。”

  农业文明与游牧文化或并无优劣之分

  在很多人看来,农业文明与游牧文化分属两种社会形态,并多认为农业社会优于畜牧采集的生产方式。但宫本一夫却认为,这两者或许并无优劣之分,由于气候原因,文明产生的地域所种植的作物并不相同,从南到北存在从粟到大麦、小麦直到北方的畜牧业的变化,经济、文化形态都不相同。

  但是,农业文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的形成发展。宫本一夫分析,农业社会的劳动机构与游牧民族不同,分工更加详细,同时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相应的社会组织机构开始衍生,产生领导者。由此,社会复杂程度逐渐加大,更早的进入早期国家形态。

  刘绪为宫本一夫的观点进一步作出注解。他也表示,虽然中国两河流域很早便出现国家,但不久草原地区也有国家建立,演绎出自己的形态

  “相比较而言,哪个更强盛却并不十分好定论。比如历史上草原地区上若干个民族曾一度占领中原大片农业地区,从匈奴时代到辽金元时期均有这种现象。”刘绪称。

  跨学科的考古学可助力学界梳理历史

  历史学科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于史籍记载以及考古工作的发现。宫本一夫本人便专攻东亚考古学,他在书中所阐释的观点也建立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因此,宫本一夫在现场还谈到了相应的考古学方法。他表示,考古学理论最大的特点是跟地理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具有密切关系。

  “尤其是在田野考古时,需要运用其他学科的方式判断古迹年代以及出土地。比如新石器时代,石器的产地、青铜器所使用的铜矿来源地等等。”宫本一夫介绍,同时代的家族一般会使用类似的用品,如果根据考古发现身处同一时代的古人使用物品大有不同,这样就可以初步判断社会阶层关系,“原来的考古学家可能有点像古董商,但现在的考古学家则趋向科学家或历史学家。”

  对此问题,刘绪则强调了相关知识储备的重要性。他说,田野调查只是考古学的第一步,在这之前要根据已有线索确定调查目标。同样发现一个陶片,具有相关知识的人可能会及时发现他的价值,但不熟悉的人会觉得跟屋顶掉瓦片差不多,“所以,考古是个跨学科的领域,它的发展可以帮我们区分文化区域。”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