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济水之南》:唤醒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图)

2014年07月31日 08:54 来源:信息时报 参与互动(0)

《济水之南》 牛国栋 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3年11月

  为一座城市所拥有过的大美感到由衷欣喜之余,最感触目惊心的,却是书中随处可见的“消失”与“拆除”的字样……

  拿到牛国栋先生的增订版《济水之南》,迫不及待地打开书中附赠的那张“济南府城全景再现手绘历史地图”:哦,这里是老城墙经过的地方,这里是未经开发前的泉城广场,这里还依稀能够看出旧时的影子,这里早已荡然无存……说实话,翻阅这部有关老济南城市记忆的图文书,一方面会为一座城市所拥有过的大美而欣喜,另一方面却也隐隐会有一种心痛。像国内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在疾风骤雨一般的旧城改造的时代浪潮中,老济南的城市记忆已经残缺不全,一座城市的大美也在逐渐凋零。诚如牛国栋先生所言:“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上,济南作为一个节点,折射出中国城市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数百条老街巷相继消失,大量历史信息不断消亡,身为土生土长的济南人,牛先生背起相机,游走在济南的老街陋巷,挖掘史料,走访证人,不问寒暑,自觉自愿地做起了“胡同串子”。而他的《济水之南》即采取一种私人的视角,以老济南的街区文化为基本架构,按照济南传统格局和街区的大致走向,自老城中心到旧时关厢,再到百年前的商埠,最后止步于城郊山水之中。字里行间,对老济南的市井百态津津乐道,对老济南的胡同深巷如数家珍,可谓完整再现了老济南走过的历史轨迹,唤醒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

  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先需要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而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则包括城市传说、风物人情、名人逸事、名胜古迹、遗址遗迹、民谣民谚,乃至老街道、老胡同、老建筑、老字号、电影院、旧书店、小吃摊……均可包罗其中。这样的城市既有丰富的生活形态,也有多彩的市井风情,既有物质的一面,也有非物质的一面,其间彼此汇合,相互交融,结合成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牛先生笔下的老济南正是一座这样的城市,且不说“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自然风物之美,足以让人沉迷其中回味不已,更让人感到怦然心动的,则是济南人平淡祥和、质朴善良的生活态度。他们显然深谙灵魂安静、内心自由的真义,具有某种“普遍和恒久”的性格,在乐天知命中透露出一种朴素而又不乏诗意的生命情怀。

  读《济水之南》,为一座城市所拥有过的大美感到由衷欣喜之余,最感触目惊心的,却是书中随处可见的“消失”与“拆除”的字样:远东最为经典的德式建筑济南老火车站,拆掉了;清朝“中兴名臣”丁宝桢的故居,拆掉了;国药老字号宏济堂旧址,拆掉了;承载着几代济南人记忆的铭新池,拆掉了……更让人感到无比痛心的是,这些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标性建筑并非毁于愚昧与无知的年代,而是被金钱裹挟起的商业浪潮和独断专横的的权力意志连根拔起。一个颇富讽刺意义的鲜明对照是,现实仍然在大拆大建中不停地折腾,那些为损毁的家园深感痛心的人们也依然在四处奔走、大声呼号。与醒目的“拆除”二字相比,“保护”二字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却只能以一己的绵薄之力,将即将消逝的风景定格为珍贵的影像资料,转化为动人的书籍文字。王淼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