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八旬老太著书讲抗战逃亡:摸黑越过日军封锁线(图)

2014年08月04日 15:24 来源:南昌晚报 参与互动(0)

  为了让孩子们铭记那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家住榕门路社区中寰丽晶小区的易云霞老人退休后开始著书,将她儿时亲历的日军入侵安义的历史记录下来。

  正如她的书名《桂花飘香》,年少时安义县城那棵大桂花树开花时散发出的清香一直深刻在老人的记忆里。“那段历史离现在很远,但是每当回忆起来,许多场景如在眼前。”80岁高龄的易云霞告诉记者,她只是希望让儿孙们知道当时的历史真相,“虽然我对许多事情的记忆都慢慢地模糊,但是这段历史我却永生难忘。”

  以为日军飞机是“大老鹰”

  易云霞是江西财经大学的退休老师,从退休那一年开始,她就酝酿将亲身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

  “我的父亲生前也写过很多关于这段历史的文章。”易云霞告诉记者,她写这本书除了重述自己的经历之外,也阅读了很多父亲当年的回忆录,“我希望能尽量真实、完整地叙述历史。”

  自打下定决心写书,易云霞老人只要一有时间,就坐到写字台前奋笔疾书。“之前两年一直都是手写,后来孩子们给我买了一台电脑,我就开始用手写板在电脑上写。”易云霞告诉记者,一旦动笔就思如泉涌,很多细节全部涌上笔头。终于,经过三年时间,《桂花飘香》全书完成。

  易云霞说在日军入侵之前,她全家都住在安义县龙津镇,父亲教书,母亲开书店,生活平淡却安稳。可是,就在1939年的3月21日,窗外传来的由远而近的飞机轰鸣声打破了安静的生活。

  “那时我太小,因为好奇还跑出门外去看从未见过的‘大老鹰’(日军轰炸机)。”易云霞说,她怎么也想不到,她眼中的“大老鹰”即将对安义进行轰炸,与此同时,大批大批的德安难民涌来,“3月21日凌晨,大人们都慌作一团,赶紧在桌上覆盖多床棉被,我们小孩子就战战兢兢贴着土灶边坐着,这是为了躲避日方空军投放的炸弹。”

  “只听见外面一阵阵轰隆隆的炮鸣声,接着就是哭爹喊娘声,惨声混成一片。”易云霞回忆,“当时我家后屋也被炸塌了,厨房瓦片散落一地,突然一股特大的冲劲过来,我们直接从灶台边飞到东边谷糠堆里,我的脚就踩在一块热乎乎的黑色炸弹片上。”

  “日军飞机轰炸结束之后,我父亲从学校往家里赶,当时沿途炸毁的街道店铺有一百多家。”易云霞告诉记者,当时她父亲刚从学校无线电收音机得知:安义防线已破,鬼子快来了,得向西山方向逃。于是全家开始了逃亡生涯。

  摸黑越过日军封锁线

  “逃出县城的第二天(3月22日),日本鬼子强渡修水,侵占安义,而且每天还抓人用汽车运至城北曹操山枪杀。”易云霞在《桂花飘香》里完整地记录了当年全家逃难的过程,“当时父母商量后,决定暂时到远在30里外的姑母家避一避。就在我们出逃的当天,安义县城内的老百姓也都纷纷撤离。”

  易云霞回忆,等全家逃到罗田见到姑母时,就有消息传来,说日军已经进村,抓走了表兄黄功宏,并将其迫害致死,“我永远都记得当时的惊恐,为了避免日军的骚扰和攻击,许多安义的难民一起躲进西山洞。”

  据《安义县志》记载,鬼子在占领安义后6年间,无辜平民百姓死伤14075人,占当时人口的18%,其中被杀死8230人。

  在易云霞的记忆中,当时在西山游击队张松樵的指导下越过日军的封锁线是最惊险的一次经历。

  “只有越过封锁线才算暂时安全。”易云霞告诉记者,在偷越封锁线的途中不得发出任何声响。婴儿都得用奶塞嘴,都是宁憋死也不出声,因为只要孩子一出声,就会惊动日军,“日军随时会用机关枪扫射过来。”

  易云霞说,在穿越封锁线时,突发情况还是发生了,“外祖母一只鞋陷在烂泥里,无法前行,挑在担子中的弟弟不幸滚落到了田里,还好当时他没有哭。”万幸之中,易云霞全家到达了奉新县,随后又与难友结伴南逃。1939年5月,全家到达遂川县,由当时国统区难民收容所安置到了云岗村住下。

  逃难6年有家不能归

  易云霞一家被安排住在云岗村刘氏祠堂里,由于父亲没有找到工作,全家一贫如洗,每天靠救济米和挖野菜,吃豆腐渣、盐水拌饭度日。“母亲当时怀有身孕,加上营养不良、居住条件差,患上了浮肿病。”易云霞说,在1940年10月,第三个弟弟出生,母亲也因患产褥热不治去世。

  一个月后,易云霞的第二个弟弟因出麻疹不治夭折,全家只剩下父亲一个劳动力。当时国统区物价较高,很多人工资一发到手就去买东西,上午能买一斤油的钱,下午就只能买一斤草纸了,“1943年,三弟得了疳积,双目失明。自那以后,我再也没见过父亲的笑脸,他回到家中总是唉声叹气,有时甚至捶胸顿足埋怨鬼子害人太深。”

  1944年,易云霞的父亲将她送入第四师范幼院就读,但因日军欲进攻遂川县,在县政府指引下,学校后来迁至吉水县水南镇赖村。不久之后,易云霞的父亲也携着全家人来到了水南。

  1945年8月15日,从师范幼院医务室里无线电收音机传出的电波昭示着易云霞全家逃难生活的结束。

  “日军投降的消息传出后,全校师生狂欢雀跃,衣服、帽子、手帕漫天飞舞,脸盆、饭盆、菜盆都敲得叮当响,街上鞭炮声、锣鼓声、呼喊声此起彼伏。”1946年春节,全家重返安义,结束了流浪的生活。

  在《桂花飘香》中,易云霞记述了返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自己的家,“可是村庄里的房屋大多已经被日军毁得面目全非,瓦砾遍地。我家的房子只剩下了屋架,当时只好用竹条织成板块,糊上泥巴当墙,这才有了一个像样的家。”

  “没有经历苦难就永远不知道现在生活的宝贵。”几十年来,易云霞总是不停对儿孙重复着当年的故事,希望大家记住这段辛酸的历史。

  记者 蔡文静 实习生 魏海华 文/图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