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雷雨》:跨越时代的灿烂与荒凉

2014年08月18日 10:58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近百年来,在中国上演过的话剧难以计数,但是,如果只选一部戏作为代表,则非《雷雨》莫属。今年是《雷雨》剧本发表80周年,也是北京人艺的这部经典首演60周年。《雷雨》是戏剧家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也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青年天才创造经典

  近百年来,在中国上演过的话剧难以计数,但是,如果只选一部戏作为代表,则非《雷雨》莫属。

  它的作者曹禺,时年23岁,正在清华大学西文系读书。

  曹禺本名万家宝,1910年出生在天津的一个官宦之家,母亲薛氏生下他后三天病逝。薛氏胞妹成为他的继母,将他视为己出。继母非常喜欢带他去看戏,这让幼年曹禺早早就觉得戏剧是“一个美妙迷人的东西”。15岁在南开中学读书的他参加了“南开新剧团”,演了很多戏,并在《国民公敌》和《玩偶之家》中担任女主角。这些经历,毫无疑问对他未来的戏剧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1928年曹禺被保送进入南开大学政治系,随后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清华期间,这个绰号“小宝贝儿”的才子,经常集导、编、演于一身,所以,又被称为“清华之虎”。

  1933年6月暑假,曹禺开始了已经酝酿了5年的《雷雨》剧本创作。到8月底,惊世之作诞生。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对中国的家庭和社会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

  《雷雨》在戏剧艺术上臻于完美之境。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

  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当年海上惊雷雨

  《雷雨》完成后,由巴金率先发现了它的价值,他在1934年7月的《文学季刊》上全文发表了这部八万多字的作品。随即,它引起了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家、演员、导演唐槐秋的高度关注。

  1933年底,“唐老板”办起了以“民间、职业、流动”为特点的中国旅行剧团,倡导中国现代话剧演出职业化。唐老板致信曹禺,请他把《雷雨》首演权交给“中旅”,年轻的曹禺当然同意,但当唐老板向官方申请时,却三次被驳回,理由是“该剧有乱伦行为、有伤风化”。

  官方的禁止没有拦住学生剧团们的上演热情。1935年4月,《雷雨》在日本东京公演。不久,在唐老板的奔波下《雷雨》终于获得官方许可证,他们的专业剧团在天津演出一炮而红,1936年转战上海,在最著名的卡尔登剧院上演三个月,依然场场爆满,观众连夜排队,甚至有人从外地赶来观看。

  1936年,美国《密勒士评论报》记者采访鲁迅,问谁是中国最好的剧作家?鲁迅回答:郭沫若、田汉、洪深,还有“一个新出现的左翼戏剧家曹禺。”

  这话说完没多久,《雷雨》已红遍上海滩,当时上海的文化名流亦纷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郭沫若说:“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他的这篇作品相当地受到同时代人的欢迎,是可能令人首肯的”;周扬更是鲜明地指出,《雷雨》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作者看出了大家庭的罪恶和危机,对家庭中的封建势力提出了抗议”;茅盾为其赋诗“当年海上惊雷雨”……

  曹聚仁因此把1936年称为“雷雨年”。

  谁人解我此中意

  当中国话剧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还纠缠在“易卜生主义”的思潮,热衷于“问题剧”创作之际,曹禺却说他的《雷雨》写的是“一首诗,一首戏剧诗”,而不是“社会问题剧”。他的《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觉得的天地之间的‘残忍’”,他是“以一种悲悯的情怀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可是,几乎所有的演出,都是掐头去尾,只留下中间的四幕,让它成为了一个揭露封建官僚社会家庭问题、阶级矛盾的戏。事实上,原著上的序言和尾声,是曹禺非常看重的地方,他想以此“上升到人性的高度,探讨人性的问题”。当时日本留学生演出的时候,把序幕和尾声去掉,曹禺就不认同,还特意写了一封长信。他希望观众在看完这样一个惨烈的故事后,“能进入一个‘沉思的海’,带着思考走出剧场。”然而,这个超越于时代的天才,他的思想,并没有几个人能懂,他这个剧,其实一直没有遇到真正的知音!

  1954年,北京人艺排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版的《雷雨》,当时周恩来把这部戏的基调定为“反封建”。可以说“每个动作都要演出阶级对立”;到了 60年代,《雷雨》更是被完全简化为只有“阶级斗争”了,人与人之间充满恨……

  那么,当人们这么肢解一个伟大剧目的时候,曹禺在做什么呢?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的思想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作为人艺院长,人艺排他的戏,他从来不到场,也不发表意见和议

  论。后来,他甚至自己在《雷雨》里加强了阶级对立的成分,在《日出》里加入了反映帝国主义的东西。这些是以前有人批判过他的地方,现在他自愿地修改了,并且在开明书店出版……

  “文革”期间,《雷雨》停演。

  1978年,《雷雨》复排,长盛不衰。

  而曹禺,那31岁前就完成了《雷雨》、《日出》、《原野》的伟大剧作,一直到晚年,还在说自己“还要写”!只是,他只能对着一个雪白的本子着急、发呆、甚至落泪……

  他手里有一封黄永玉写给他的信,上面说:“你是我的极尊敬的前辈,所以我对你要严!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都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

  经典,你还能永恒么?

  2014年7月下旬,为纪念《雷雨》剧本发表80周年,北京人艺再度排演的“看家大戏”,却发生了频频遭遇观众笑场、有对造型的、表演的、甚至是对原作台词的发笑的,随后主演连发5条微博表达不满的事件,一时间热议纷纷。

  这让人们去思索:《雷雨》遭笑场,折射的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文化现象,即个别荒诞现实与过度娱乐化造成对正面价值的扭曲表达;也是一个严肃文艺考量得失、接受挑战的契机。

  或许,再伟大的作品,在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后,都难逃被解构的命运。“经典”终将成为时代的先锋者必须挑战的前朝权威,这似乎也是历史车轮的一条必然印记。

  今天以及往后,《雷雨》,你还能那么惊人么?张毅静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