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剧场频频上演“口水仗” 双向交流不可拒绝

2014年08月21日 10:23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这戏够犀利,够黑色,可我对结尾有意见,该跟谁说啊?”最近,小剧场话剧《醉生梦死》正在国话先锋剧场上演,观众姚先生走出剧场时仍觉得意犹未尽,很想找人聊聊。可是,这出戏并没有“演后谈”环节,戏还在上演,但号称自己有“和陌生人交流恐惧症”的导演徐小朋,此时却已跑到了外地。

  联想不久前南锣鼓巷戏剧节上,话剧《杀死M先生》倒是安排了演后谈环节,没想到有观众质疑对该剧“看不懂”,这令剧组人员感到很失望,于是长篇累牍地谈起了艺术理论,结果观众更加失望。这时负责主持演后谈的工作人员又“警告”观众要尊重创作者,没想到却使得现场火药味越来越浓,最终搞得大家不欢而散。

  演后谈,到底谈不谈?怎么谈?还真是个问题。

  演后谈 有时欢喜有时翻脸

  对于戏剧观众来说,演后谈是一种再熟悉不过的活动。话剧演出结束后,演员回归自我,导演、编剧上台,与观众一起交流对这场演出的看法。演后谈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时是由观众提出问题,主创负责回答,有时则是主创就自己想了解的问题向观众发问。虽然这是一个看上去皆大欢喜的交流活动,却并不是每次都能有皆大欢喜的结果。

  有时,演后谈让双方都很开心。比如前段时间上演的《死无葬身之地》,几乎九成的观众都在演出结束后留了下来,参加演后谈环节。对于这部有些晦涩的存在主义经典戏剧,尽管有些观众提出的问题稍微浅显了些,但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耐心地进行了解答。通过每场演后谈,该剧导演查明哲则对观众更加了解,也有了更多的创作感悟。

  有时,演后谈则会演变成口水仗。事实上,类似《杀死M先生》那样失败的演后谈,近年来并不少见,比如著名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近年来就经历过几次演后谈风波。据青戏节秘书长、导演邵泽辉透露,他曾接到一位观众的另类投诉,建议青戏节“封杀”一位年轻导演,因为这位导演在别人的作品演出后,表达了过于激烈的观点。对此,邵泽辉回应说:“我们不能阻挡任何人的表达欲望,无论他是对的还是错的,或者他的表达方式是对是错。”

  谈不谈 有人想说有人没话

  该不该设置演后谈环节,不同的创作者也有着完全对立的看法。

  邵泽辉说,他的作品演出结束后,一般都会有演后谈环节。比如由他执导的《在变老之前远去》,是根据青年诗人马骅的经历改编的,邵泽辉会在演后谈环节向人们介绍诗人更多的作品。对于演后谈可能出现的争执,他也从不担心:“这种争执其实是特别好的事情,会产生话题效应,让更多人关注戏剧作品。观众和主创在艺术方面有不同见解其实很正常,有交流才会引发双方的思考,这也是戏剧的一部分。”

  蓬蒿剧场出品的所有剧目,都一定会有演后谈环节,因为剧场负责人王翔坚持认为,“演后谈是戏剧的延伸,剧场的核心就是人和人精神、思想、审美相遇的地方,演后谈让这种相遇碰撞出火花,让演出本身更加深入。”当年曾是一位普通观众的王翔,正是因为参加了导演王晓鹰作品的几次演后谈,才奠定了自己对戏剧的理解。

  不过,在另外一些创作者眼中,演后谈则没有那么重要。徐小朋说,他之所以不会为自己的作品安排演后谈环节,是因为“不知道演后谈谈什么”。“我特别不喜欢演后谈,十几分钟的交流很难说得清楚一部戏,而且我想表达的东西都在戏里,在创作过程中就已经完成了,你不能让我把台上演过的东西再给你解释一遍。”徐小朋说。还有一位青年导演对此也有着类似的想法,他认为作品应该交给观众去理解,而不能由创作者自己去解释。

  怎么谈 双向交流不可拒绝

  在很多戏剧观众的印象里,精彩的演后谈会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收获,甚至对整台演出都留下美好的记忆;可是如今的不少演后谈,却渐渐变得没了营养。网友“狮子搏兔”曾经参加了不少话剧的演后谈,他甚至渐渐总结出了一些套路——非专业观众最喜欢问:“你这个作品到底要表达什么?”专业观众最喜欢问:“你到底是怎么成功的?”

  面对这种套路式的问题,徐小朋常会陷入尴尬。有时观众会问,“导演你想表达一种什么观点?”“导演你的创作初衷是什么?”“导演你的作品是不是和你个人生活有关系?”可在徐小朋看来,这些问题要么无法回答,要么没法用一两句话说清楚。此外,他还觉得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很私人的,无法拿来与观众分享,遇到这种问题,他通常只能无言以对。

  导演王晓鹰格外热衷于组织演后谈,他在每一部作品演出结束后都会与观众交流,“国外许多戏剧节也非常重视演后谈,不仅主创会和观众交流,还会邀请专家一起来交流。”他建议青年导演,不要对演后谈产生抵触心理,毕竟戏剧终归是一种双向交流,主创不应该拒绝和观众交流,而要讲究交流方式。“如果真的碰到理解不了作品的观众,就要能够包容,你可以建议他再多看看戏,实在理解不了也不用着急,本来就会有各种各样的观众和各种看法,不能指望演后谈的短短时间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王晓鹰说。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