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麦家:中国文学走出去缺乏机制(图)

2014年08月21日 15:11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麦家谈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 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摄

  羊城晚报记者 张璐瑶 实习生 张莹

  20日,广州南国书香节进入第5天。当代著名小说家、浙江省作协主席麦家来到广州。今年,他的小说《解密》风靡西班牙、阿根廷等国。带着这样的成就,他与荷兰著名翻译家林恪等人一起讨论,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

  “我的成功只是偶然,中国文学走向海外,没有形成一种机制。”他说。

  通过莫言了解中国

  从本届南国书香节上,记者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自1979年到2012年,英语文学被翻译的次数达到126万次,中国文学被翻译成各个国家各种语言的是1.4万本次。这意味着,中国文学跟世界国际交接的次数,只有英语的百分之一。

  在麦家看来,虽然近30年来,中国文学发展兴盛,但仍然没有走出国门。“海外真正了解中国文学就是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刹那,这是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一次难得的曝光,可以说丢了一颗原子弹。”

  现场,曾翻译《红楼梦》、《围城》的荷兰著名翻译家林恪给读者讲了一个尴尬的故事。那是在上世纪90年代,莫言、苏童、余华等人的作品首次走出国门。“因张艺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很出名,所以苏童的《妻妾成群》翻译到国外就改名《大红灯笼高高挂》。好笑的是,这本小说里,一个灯笼也没有。”林恪笑道。

  走出国门缺乏秩序

  多年来,不少优秀作品尝试走出国门,在这条路上,麦家已经走出了相对成功的一步。

  今年7月份,几乎在西班牙所有的公交线路上,都印着整幅的车身广告,上面写着:“麦家?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最成功作家。”这与他的小说《解密》成功翻译成西班牙语,在西语国家广为传播不无关系。

  而麦家却说,这只是诸多偶然的机遇带来的一次成功,各种表扬让他内心不安。“《解密》得益于一个机遇。因为书的译者的爷爷恰好是《解密》中讲述的那样一名破译家,翻译起来相对得心应手。”

  “我很难跟中国其他作家分享,甚至我都不确定第二本书能不能达到这个效果。这也是中国文学走向海外非常让人担心、让人遗憾的。我们没有形成一种机制,或者一种秩序。”他说,“如果美国有一本什么畅销书,我们可能第二年就引进了,而中国,还有很多优秀作品至今还在国内打转。”

  中国小说应回归文学

  麦家认为,除了机制,内容和译者也是制约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的重要因素。

  过去的两三百年间,人们对于西方文学的仰视,导致缺乏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国外汉学家。而近些年,好看的小说也越来越少。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小说越来越不好看,故事距离越来越远,我们的故事感情越来越淡,我们的小说写得越来越琐碎。尤其在今天,面对互联网,面对各种泛滥成灾的娱乐方式,我觉得小说如果离开了故事,那真是一无是处。”麦家说。

  他也惋惜:“早年,在中国的村庄里,总是有一两个说书的,天黑了,摇着芭蕉扇,把自己白天读到的书,晚上以说书的方式讲给村里的孩子听,他们讲薛仁贵东征,讲三国,说水浒。而上世纪80年代,各种现代派文学出现后,我们的文学圈开始有一种文化自卑心理,甚至流行一种病,即以不讲故事为荣。”

  在他看来,随着近年来中国符号在世界的放大,越来越多外国人愿意了解中国,这样也会拓宽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路子。但纵然如此,没有好的故事、好的内容,想走出国门还是一纸空谈。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