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扬州"抗日义勇团"曾奇袭日机场 作战百余次均胜利

2014年09月04日 14:51 来源:扬州晚报 参与互动(0)

  扬州“抗日义勇团”曾奇袭日机场  团长陈文对日作战百余次,屡战屡胜

  在这份扬州“抗战父子”档案中提到一支传奇部队,那就是陈文的抗日义勇团。扬州沦陷后,陈文成立抗日义勇团,主要活动在扬州北公道桥一带,在一年多时间内,与日军作战大小战斗一百余次,屡战屡胜。

  扬州“最有影响”游击队

  “警长”陈文组建“抗日义勇团”

  1971年,曾是抗战期间江都县国民党部情报室主任周秋如写成了《忆扬州》,文中一章专门写到了《抗战时期之地方游击部队》,认为最有影响的当数陈文部。他记载道:

  “民国二十六年腊月,有陈文者,系镇江省会警察局所属一警长,率领便衣警探五十余人,携带长短枪,由瓜洲潜往扬州八区公道桥后。”“陈文自缴县保安队枪械后,一时人枪聚集较众,即自称为‘抗日义勇团’团长,到处收缴民枪,西至大仪、陈家集,东至淮泗桥、龙尾田,北自公道桥、庙头,南至古井寺,纵横三十余里,聚众二千余人。”

  据市党史办专家徐皎皎介绍,陈文原名陈正文,字焕章,1902年春出生于安徽省郎溪县毕桥镇。1937年,陈文千里迢迢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考入“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接受革命思想熏陶。“七七”事变后,他提前从陕北“抗大”毕业,返回镇江变卖家产,筹备抗日武装力量。扬州沦陷后,日寇入城制造了种种骇人听闻的暴行,陈文怒不可遏,切齿痛恨,他亲手镌刻了一枚“抗日义勇团”的木质大印,决定成立抗日义勇团,亮出鲜明的旗帜,立志抗日救国。

  奇袭日军飞机场

  炸毁敌机4架,击毙日军7人

  日军侵占扬州后,在城郊的司徒蜀冈处修筑了一座军用机场,日机经常从这里起飞,对扬州地区的城镇、乡村实施狂轰滥炸,抗日义勇团团部所在地公道桥,更是日机空袭的重点目标。

  徐皎皎向记者讲述了陈文奇袭日军飞机场的故事。1938年2月5日上午,陈文召集人员研究偷袭日寇机场作战方案后,当天夜晚就率领第一、第二两个连队,向日军机场进发。夜里12时,义勇团战士潜入机场外围,隐约看到4架飞机停在简陋的停机坪上,陈文命令卢海涛连在铁丝网外围的高坡上架起两挺机关枪作为掩护,同时派出尖刀班迅速干掉机场大门的岗哨,并击坠了岗楼上的探照灯。随后,信号兵根据团长命令,打亮手电筒向空中挥动三圈,发出了偷袭的信号,突击队员们举起成捆的手榴弹向油库掷去,“轰”地一声震天巨响,油库爆炸。

  战斗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就胜利结束了。这是抗日义勇团成立后,第一次主动进攻打击日军,共计炸坏日机4架,击毙日军7人,缴获枪支10余支和一批子弹、手榴弹,还缴获了罐头、饼干、棉被、军大衣等一批物资。

  与日军作战屡战屡胜

  扬天公路大捷毙敌100余人

  日军到处追踪义勇团,然而,一旦与义勇团接上火,却屡战屡败。三战公道桥后,抗日义勇团又先后和日军展开了方巷反击战、南小街之战、十五里塘伏击战、七里甸阻击战、巷子口伏击战等,屡战屡胜。陈文意识到日军连续受挫,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必然将会发生一场事关生死存亡的硬仗。

  1938年8月,驻扬司令长官小川下令调集驻天长、仪征两县的日伪军连同扬州本部驻军共1000余人,兵分三路,分别从天长、仪征、扬州出发, 向大仪、公道方向合围,由东至西实施纵横梳篦式的“扫荡”,企图一举彻底歼灭陈团。

  战斗打响后,各路“扫荡”的日军,一进入伏击圈后,就遭到义勇团战士们的猛烈袭击,队长身先士卒,战士以一当十,与敌人死拼。日伪军节节败退,各路捷报纷纷传来,陈文见胜局已定,连呼:“拿酒来,拿酒来!”

  扬天公路沿线战斗大捷,共计毙敌1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400有余,东洋马25匹以及军用物资无数。好消息近播远扬,江苏省各大报纸均以头版头条新闻予以报道。

  “兄弟相残”含冤而死

  就义前还宣扬“一致对外”

  1939年8月,国民党掀起抗战期间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将不断壮大且不听调遣、并和共产党亲密接触的陈文部队视为眼中钉,悄悄调集数十万兵力分水、陆两路,不惜一切代价大举围剿陈文抗日义勇团。陈文措手不及,兵力分散,等待救援不及,突围失败。

  韩德勤活捉陈文,大喜过望,极力劝降,陈文宁死不屈,并向看管他的军官宣传:“国难当头,应一致对外,不能为某人某派而置民族利益于不顾!”韩德勤恼羞成怒,于9月中旬在蒋坝将陈文处死,并在苏报发消息称“被俘匪首陈文,夜间借小解之故逃跑,被卫兵击毙”。这位在高邮湖畔叱咤风云的抗日志士,就这样含冤而死,年仅37岁。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