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汤一介:自己只是中国哲学问题的一个思考者(图)

2014年09月11日 11:22 来源:西安日报 参与互动(0)

 

  2012年3月24日,汤一介在北京什刹海书院举行的什刹海论坛·儒学季上发表主题演讲

  青年时期的汤一介与妻子乐黛云,乐黛云现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全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曾任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  1949年,汤一介在北大认识了乐黛云,这位后来在中国比较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学者,对于汤一介来说,她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

  青年时期的汤一介与父亲汤用彤,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

  噩耗

  一周前还录视频参加学术活动

  9日晚8时56分,北大哲学系终身教授、《儒藏》总编纂汤一介先生在京逝世,享年87岁。在北大,季羡林、汤一介都可称为国宝级专家,如今两位泰斗均已仙逝,令人惋惜不已。知情人称,汤先生去年已经患重病,一直治疗,并称先生非常坚强。汤先生的仙逝是学界一大损失。

  汤一介的遗体告别仪式将于9月15日上午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汤一介原本定于出席今年9月3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节系列活动“名家国际高峰论坛”,但却因身体原因没能到场,为此他临时拍摄了视频,视频中汤一介称“朋友们,由于我身体的原因很久没跟大家见面,我问候大家。”这应该是汤一介最后一次在公众面前“露面”。在视频的末尾汤老还称,一些儒学问题“我下次有机会再讲”。

  记者了解到,今年6月在北京大学举行的《汤一介集》发布会上,汤一介亲自到场,但气色并不太好,但他坚定表示将继续写文章,“将自己的感受,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和思考,提出问题来供大家参考。”去世前近两个月,汤一介依旧频繁现身各类学术活动,8月中旬后病情加重。他还从今年6月起担任了《儒藏》丛书项目的首席专家,并表示“我想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愿意为《儒藏》编纂工程竭尽全力。”

  哀悼

  妻子平静:“昨天已经哭过了”

  10日上午10时30分,记者来到汤一介先生的住处——北京大学朗润园13号楼。在这里记者见到了汤一介的夫人乐黛云教授,以及汤一介先生的多位好友和学生。

  拿着汤先生生前的照片,汤老的学生和朋友讨论着这位泰斗的生前旧事,并不时安慰乐黛云教授。让她多吃些东西,节哀顺变。

  面对朋友的开导,乐教授神态平和,不时面带笑容地和朋友聊天、开玩笑,还调侃外国老人不会用手机。

  乐黛云教授身穿一身黑色套装,她手中的电话不时响起,均是好友打来的悼念电话。

  “你看我现在状态还可以吧,我昨天已经哭过了,现在很平静。生活还要继续。”乐黛云教授说,在汤老病重的三个月里,她一直在身旁照顾,一直都吃不下饭,平时就吃一些水果喝一些豆浆,比之前消瘦了不少。

  乐教授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已经回国,现在在医院里处理汤老的后事,儿子将于今日赶回北京。

  北京大学哲学系工作人员向记者讲述了汤先生生前的最后日子。

  一年多来,汤一介身体一直不好,有时在家里养病,有时候去医院。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到校医院看病,但是病情尚稳定。

  9日晚上,汤一介因肝脏衰竭去世。汤一介逝世前夕,汤先生夫人乐黛云、女儿以及汤先生的亲密学生、哲学系领导守在病床前。

  生平

  出身书香门第 父亲是国学大师

  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言传身教对子女影响很大。汤用彤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成为家风,意思是勇于承担困难的事情,对合乎道义的事情负责。

  青年时期,汤一介目睹旧中国积贫积弱,百姓颠沛流离,深感痛心。他曾回忆道:“我十六七岁时,抗战最困难时期,写过一篇文章《一滴汽油一滴血》批评达官贵人浪费汽油。”

  1946年,汤一介考入北京大学,从此一生都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他因为历次的政治浩劫,与同龄人一样,耽误过做学问的大好时光。上世纪80年代,他以“知天命”之年重新焕发学术研究的活力,从此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工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开拓与发展付出辛劳。

  引领儒学研究 举文化复兴大旗

  上世纪80年代起,各种学术思潮涌动,整个社会掀起文化热潮。针对当时兴起的“国学热”“东方中心论”,汤一介开始就持冷静的态度。

  曾跟随汤先生读书、现在执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广保说:“当时西学盛行,是汤先生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举起文化复兴的大旗。他邀请梁漱溟、季羡林等一批儒释道大家,举办了一系列‘文化系列讲习班’,推动了文化启蒙运动。”

  当时,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风行一时。汤一介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虽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

  进入新世纪以来,汤一介将目光聚集在儒家典籍的梳理上。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由北大主持制定、汤一介为首席专家的“《儒藏》编纂与研究”方案。整个项目涵盖历史上儒家主要文献,包括历代学者研究著作等,还包括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韩、日、越三国用汉文著述的主要著作。十年来,《儒藏》系列已出版百册“精华编”,吸纳四国大约500名学者。

  在他眼中,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当一个民族处在复兴前夜之时,她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汲取力量。他深刻认识到,民族和国家的复兴,必须以文化的复兴为支撑。

  沉静儒者本色 不希望被称大师

  “生活中的汤先生是位沉静内敛、为人平和的老人。”他的学生、青年学者杨浩回忆说,先生不抽烟,不喝酒,不爱应酬和闲谈,生活起居十分规律和简单。他的书房除了窗户和门,两面墙都是书,从天花板一直摞到地板。他的妻子乐黛云也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学者,对学生非常和善。

  汤一介与乐黛云相识于在北大求学时期,两人伉俪情深,相知相伴数十载。汤一介曾撰文回忆:“在我读了《绞索套在脖子上的报告》后,似乎精神境界有一个升华,可以说我有了一个信念,我应做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人。由于是乐黛云让我读这本书的,因而加深了我对她的了解,以后我们由恋爱而结婚了。”

  张广保回忆,汤先生晚年身体状况时好时坏,但意识一直很清醒,思维敏捷、谈吐睿智。“在一次春节聚会上,他对我们说,不希望人们用‘国学大师’称呼他。因为他认为‘大师’应该有一个思想的理论体系,而自己只是中国哲学问题的一个思考者。”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