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夫人乐黛云谈汤一介:很重感情 不爱应酬

2014年09月11日 14:31 来源:新闻晨报 参与互动(0)

  9月9日20:56,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儒藏》 总编纂汤一介先生在京逝世,享年87岁。据悉,汤先生去年病情加重,但一直坚持工作。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造访北大时,同汤一介先生促膝交谈,了解 《儒藏》编纂情况,称赞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做出的积极贡献。6月27日,汤一介坐着轮椅抱病出席《儒藏》“精华编”百册出版发布会,并发表讲话称:“我想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愿意为《儒藏》编纂工程竭尽全力。”感染了所有与会人士。

  在北大,季羡林、汤一介都被视为国宝级专家,如今两位泰斗均已仙逝,令人惋惜。

  一生国学著作丰厚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祖父汤霖是前清进士,父亲汤用彤则是国学大家。汤一介从小深受父亲影响,很早接触传统文化,1951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留校任教。

  1988年,冯友兰、季羡林、梁从诫、汤一介、张岱年、朱伯昆等学者创建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梁从诫任副院长,季羡林任主席。

  2012年,汤一介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这样写道:“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引领风气之先,传承中国学脉,执掌《儒藏》编修。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 他所撰述的《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儒学史》,弥伦群言而精研一理,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2013年,汤一介主编的《中国儒学史》获得“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汤一介一生著作丰厚,学术专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等,在国内外哲学界产生很大影响;学术随笔《在非有非无之间》、《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非实非虚集》、《昔不至今》、《郭象》、《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汤一介卷》、《佛教与中国文化》、《生死》、《和而不同》等,笔墨清新隽永; 主编《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丛书,第一次系统、完整地展示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的百年历程;2003年发起并主持《儒藏》编纂工程。

  76岁出任《儒藏》总编纂

  2002年,汤一介提出编纂《儒藏》,他认为,“有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且珍惜自己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儒学传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没法割断它”,“《佛藏》收录了佛教典籍,道家典籍也编在一起了,就是没有《儒藏》”。

  2003年,76岁的汤一介成为国家《儒藏》工程首席科学家、总编纂。《儒藏》工程分为《儒藏》“精华编”和《儒藏》全本两步进行。“精华编”收录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儒学文献——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500余种,同时收录重要儒学文献150余种,共计339册,约2.3亿字,计划于2017年完成。“全本”将进一步收录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学文献3000余种,约10亿字,计划于2025年完成,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

  2004年,汤一介被查出肝硬化,病情一直反复,但汤一介并不遗憾,称“我的梦想就是让我们的《儒藏》成为全世界最权威的范本”。

  他一直在不断思考

  在上世纪80年代,汤一介关心的有两个问题,一是真善美问题,二是中国哲学的框架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上半叶,因为对牟宗三“内圣开出新外王”的说法有所保留,汤一介开始思考从其他角度思考中国哲学的主题。“真善美”便成为他的思考角度。1984年发表《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在1987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界哲学大会上,他更指出中国哲学的主题和精义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分别与真善美相对应。

  上世纪80年代下半叶,汤一介则根据余英时“内向超越”的启发,思考中国哲学的传统框架问题。认为相对“外在超越”的西方哲学,中国哲学的取向是“内在超越”,“内在超越是一个中心,往上提升到和谐,往下落实到政治、社会实践,这三个问题构成中国哲学的框架”。

  上世纪90年代,因为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汤一介又开始思考“文明的冲突”的对应面——文明的共存。他认为,如果文明不能共存,世界将会混乱,人类彼此争夺。他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现代哲学的转型问题。汤一介认为,包括激进主义派、自由主义派乃至保守派等在内,共同组成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前一个问题是怎么看世界,后一个问题是怎么看中国,如何来理解、如何来创新我们的哲学”。

  在全球意识观照下提倡国学

  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所谓“国学热”。对此汤一介认为,对传统文化进行实事求是的深入研究非常重要,但也要注意到,“国学热”有两种可能的走向,一是真正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在整个世界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中来考察,使中国文化的真精神和现时代的要求接轨; 而另外发展的可能,或者是“国学热”离开了学术的轨道而政治意识形态化,或者是仅仅注意某些细小具体问题的“考证”,认为只有这才叫“学术”,才合乎所谓“学术规范”,这都背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初衷。

  汤一介说:“我是最早提倡‘国学’的,但我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提倡‘国学’的,即在全球意识观照下提倡‘国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西方中心论’的消退,整个世界文化呈现出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当然是有益于文化的健康发展,我们要考虑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这种考虑必须以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为参照系才有意义。”

  关于“文化热”和“国学热”,汤一介曾专门撰文《“文化热”与“国学热”》进行较详细的论述。

  夫人乐黛云——

  他重感情,是个恋旧的人

  一个是国学大师,一个是中国比较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学者。汤一介和乐黛云是中国文化圈的黄金伉俪,汤一介曾形容,由于两人性格不同,形成“儒道互补”。

  在夫人乐黛云眼中,汤一介“做事情一板一眼,自己很累,看别人做不好又担心。他想得多,总是很忧心,不像我,做不好也不会遗憾了。汤一介知识广博,却几乎没什么其他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不爱应酬。喜欢听的歌也就那几首,喜欢看的就是几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电影,知心朋友也就几个。他是个恋旧的人。汤一介生活很朴素,吃的菜就那几样,对穿的不太讲究。他冬天戴的帽子是毛线的,想给他换一个皮的或呢的,他死活不同意。在很多人的眼中,汤一介性格内向,他其实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很爱小孩,也很喜欢年轻人,但是他不大表现出来,和他聊久了,他会把掏心窝的话都说出来”。

  《儒藏》责编武芳——

  一代宗师,却没有大师架子

  作为《儒藏》的责编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武芳有机会多次与汤一介近距离接触。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她回忆起编撰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先生作为国学泰斗、一代宗师,却完全没有大师的架子,总是很和气,平易近人,对于后学晚辈经常予以帮助和指点”。

  她告诉记者,汤先生作为《儒藏》工程的总编纂,最重视的是质量问题,经常强调宁可放慢速度也不能草率从事,并且亲自过问各校点单位交上来的稿件质量情况。对于古籍整理来说,底本的选择是根本性问题,汤先生会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帮助搜罗难以见到的珍本、孤本作为《儒藏》校点的底本。同时,在汤先生的督促下,《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和出版社编辑部每年都会组织召开双边会,加强校点者、责任编委和责任编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武芳称,汤先生经常提到家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而在她眼中,先生谦虚随和,令人“如沐春风”。 记者 徐 颖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