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叶弥谈鲁迅文学奖争议:有人批评比没人关注强

2014年09月24日 13:34 来源:现代金报 参与互动(0)

颁奖现场致周啸天的授奖辞 网络图片

鲁迅文学奖近年来一直处在风口浪尖

  由于“争议诗人”周啸天的存在和著名作家阿来“零票落选”的遭遇,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在获奖名单公布后曾引发外界的一片热议。昨晚,本届鲁奖的颁奖仪式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行,周啸天等获奖者到场领了奖。

  对于周啸天获奖,此前已有太多声音进行过评价。对于此事,短篇小说奖得主叶弥则向记者表示,“有人关注鲁奖,比没人关注要好得多。”

  □记者 耿晶

  六岁鲁奖,各种争议“井喷”

  据资料显示,“鲁迅文学奖”建立于1986年,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与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并称中国四大文学奖。但近年来,鲁奖却屡屡陷入争议之中。今年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更是在获奖作品质量、评选机制等方面招致不少争议。

  起初,鲁奖在评选阶段,就有湖北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方方批评诗人柳忠秧“跑奖”,最终后者未能入围提名;鲁奖揭晓后,获奖者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被网友围观争议,不少网友称其古体诗水平低劣,认为连打油诗的水平都不够;随后,著名作家、曾经的茅奖得主阿来,气愤自己的作品“零票落选”,针对本届“鲁奖”评奖体系、评奖程序和作品质量的“三问”,将争议推至高潮。

  前日,鲁迅文学奖发布获奖作品授奖辞,以明晰这些作品为什么会获奖。最受争议的周啸天,评委给出的授奖辞是——以旧体诗词“作浮世之新绘”,衔接古典传统又着眼于当代生活,渗透着人文关怀与批判精神。“他的诗词取材丰富,风格多样,或豪情勃发,浩气横生,或幽郁发挥,趣味逸出,在选材、命意、境界等方面对旧体诗词表现当代经验做出了具有难度的探索。”

  昨天,记者电话连线了本次鲁奖的其中一位评委,他正准备参加颁奖仪式。说到周啸天获奖,他告诉记者是“出于客观公正的态度,我们认真评选的结果”。除此之外,他不愿再对此事作出过多回应。至于外界对周啸天的质疑,他表示,“还是请大家看完他的诗歌再骂人。”

  作家叶弥:有争议不见得是坏事

  显然,对于周啸天获奖等“敏感”话题,无论是当事人还是鲁奖评委,都不愿意再作过多的解读。但不容否认的是,近年来鲁奖引发的争议,已经让这样一个国内顶级的文学奖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记者昨天电话采访作家叶弥进行了一番“旁敲侧击”,她对于鲁奖引发的争议比较释然,“我觉得有人关注鲁奖,比没人关注要好得多。”

  在本届鲁奖的评选中,叶弥也是获奖者之一,她凭借一篇不足万字的《香炉山》摘走了短篇小说奖。生于1964年的叶弥,从23岁结婚生子开始,整整七年从没提过笔,1996年一部中篇小说《成长如蜕》让她声名鹊起。坊间有一种说法称,叶弥其实早该拿到这个奖,甚至有一种说法称,《香炉山》未见得是叶弥最好的作品,但是这个奖她是该拿的。

  如今,难以相信的是,她居然也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提及年龄,叶弥自己也笑道:“有人问我获鲁奖高兴吗?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50岁了才获鲁奖啊。”不过,叶弥话锋一转又表示,“获奖了总归还是开心的,当然,没获奖也不会不开心。”

  说到这次鲁奖的争议那么大,叶弥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觉得有争议不见得是坏事,如果一个文学奖从头到尾都没人争议,我才更难过,有人批评说明这个奖还有关注度,挺好的。”

  另外,记者了解到,本次鲁奖的奖金在上一届5万元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变成了10万元。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在李嘉诚基金会500万元的赞助下,获奖者奖金从原来的1万元升至了5万元。而今成了10万。叶弥笑言:“奖金会拿来安排自己的生活,还是可以做点事的。希望以后可以再多点,哈哈。”

  ■延伸阅读

  国外文学奖是怎么评的?

  百年诺奖不同标准轮着用

  老舍文学奖遭遇变故、鲁迅文学奖凸显尴尬,面对国内文学奖所处的尴尬境地,老舍先生之子舒乙曾发出呼吁,“文学奖的评选应进行改革。”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有一个问题已不容忽视:多年运转下来的官方评奖体系或已存在某些瓶颈。在此,不妨来看看国外一些著名文学奖是怎么评的。

  龚古尔文学奖评委皮埃尔·阿苏里:龚古尔文学奖创办一百多年来,评委们虽然以眼光好、独立性强著称,但也犯过错误,有时候只看作者的名气而忽略了作品的质量,有时则与出版社瓜葛过深。但是现在这些情况已经基本不存在了,龚古尔文学奖的公正性得到了有效保障。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道德准则,从原则上反对评委和出版界过多联系,并且,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一些未成名作者创作的小说也能摘得大奖。

  美国作家、1993年普利策文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奥伦·巴特勒:为了保证公正性,三位初评委员每年都调换,但普利策文学奖仍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一些垄断性的出版商出的书获奖机会多一些,一些小圈子互相吹捧的因素难免会掺入到评奖中。有时候,评委之间的互相妥协也使挑选出来的作品往往是那些意见折衷的产物。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诺贝尔文学奖百年来有不同的标准,有的时候要表彰有先锋性、先驱性作用的作家,因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新的文学道路;有的时候又要把那些不知名,但是很优秀的作家选出来,因为他们推动了人们对文学的了解。当然,不同的标准会结合着使用,轮换着使用,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标准在其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