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于爱成:周啸天获鲁奖无暗箱操作 诗歌应多做注解

2014年09月24日 13:59 来源:深圳晚报 参与互动(0)

  周啸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很多在那儿发言的人,他不是受众,平时不看诗词,就喜欢发表意见。古怪的看客的心态。”认为批评他的人是断章取义,并不懂诗。

  作家阿来历时8年完成的非虚构类作品《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评选遭遇0票令人大跌眼镜,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指结果“荒诞离奇”。

  深圳晚报记者 陈黎

  昨天,饱受争议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在北京现代文学馆颁奖。从“作家跑奖”、“评委徇私”的重重疑云,到“精英文化”、“评审机制欠妥”的纷纷议论,各种质疑、猜测、揭露和辩解,在此之前已经纷纷扬扬地发酵了许久。

  邓一光:作品被遗忘在热闹之外

  此番热闹场景,令曾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第一名的深圳著名作家邓一光颇为感慨。他说:“当时我获奖,自己都不知道,直到下了通知让我去人民大会堂领奖。因为太突然,当时我觉得很惊讶。”

  作家本人不知道,圈外人更是甚少关注。邓一光说,当时已经有了互联网,评奖机制也没有今天这么多的严格限制,但是评奖前后都是静悄悄的。

  与过去相比,如今鲁奖的关注度明显高了很多,这本来也不是坏事,“但是我们在关注鲁奖的时候,关注的究竟是什么呢?不是作品本身。而是评奖的那些事,比如公正性、那些有或没有的猫腻。”作为一个文学奖,鲁奖想要向人们传达那些优秀作品的初衷,反而被淡化,淹没在揭露、质疑和各种猜测的口水中。

  邓一光说,过去的文学奖评奖也有争论,而且甚至会白热化到剑拔弩张的地步,但那是评委之间因对一部作品的艺术价值看法不同而起的争执,“这种争执很正常,因为文学作品的评奖本来就是一个见仁见智、无法科学量化的过程。”

  而现在,关于这一文学奖争论早已经脱离了文学和作品本身,更多地成为人们维护公权力、呼唤社会公平的一个道具。

  邓一光认为,导致鲁奖变味的,并不仅仅是人们时下所一致声讨的评奖机制,而是更多的深层原因。比如时下文学的泛商业化现象“作家某部作品获奖,只是这部作品的荣誉,但是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学团体,为了当地的文学繁荣,不惜重金悬赏,获一个奖,给多少钱,直接与利益挂钩。此外,文学奖的奖金也越来越高,政府重视文学发展,这当然是好事,但是这种做法,这实际却促使文学越来越商业化。”

  于爱成:从获奖作品看本届鲁奖的公正

  “从这届鲁奖的获奖作品看,我认为,这届鲁奖是公正的。”深圳市作协驻会副主席于爱成告诉记者,之前很多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质疑,其实很多是猜测或者误会。

  于爱成告诉记者,就拿最近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的诗人周啸天来说,“我的朋友中也有本届鲁奖的评委,其实所有的评委和周啸天都没有什么私人往来,很多评委根本不认识他。所以暗箱操作一说,完全是民间的猜测。”

  “不过周啸天的诗集,也是有一些问题。我个人认为,他应该多做一些注解。比如‘不蒸馒头争口气’被很多人诟病,并成为‘周啸天写的都是打油诗’这一观点的证据。实际上,这首诗是写邓稼先,而这一句正是引用了邓稼先的原话。如果能够提前做些注解,就不会引起那么多人的误会了。”

  深圳诗人郭金牛也持同样观点。写现代诗的他对古体诗诗人周啸天获奖不予评论,但在他看来,所有获奖的现代诗都是名副其实的精品。

  南翔:记录正被淡忘的历史

  在本届鲁迅文学奖中,深圳作家南翔的作品《老桂家的鱼》跻身短篇小说前十,最终获得提名奖。记者昨天晚上连线正在云南一处机场候机的南翔,得知除了这篇短篇小说外,他最近埋头写作的还有《文革》系列中的一部中篇小说和一部短篇小说。

  在本届鲁奖之前,《老桂家的鱼》已经拿下众多文学奖项,如第十届《上海文学》奖,与他一同获得这一奖项的有余光中、残雪、张承志、宗璞,并入选2013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成为广东省唯一进入这一排行榜的作家。

  这篇小说里,有南翔积淀了近十年的生活感悟。原型来自与他相交十年之久的疍民之家。疍民,即水上之民,因长年累月漂浮在海上,如同浮在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故而得名。

  不久前这个疍民老友病重,南翔接到告急连日赶去探望,并为他奔走当地电视台、呼吁救助。疍民去世前,1.3万字左右的《老桂家的鱼》酝酿成熟。他的小说里写到这些疍民已经消失了,事实上,他们现在仍然顽强存在着。

  南翔说,疍民这个职业,从人类文化学的意义上,它最终要消失掉的,记录下来很有意义,他是纪录和讲述,没有批判,只有悯恤。

  南翔告诉记者,很多历史,如果没有人去记述,都会被世人淡忘。创作《文革》系列,也是同样的初衷。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