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藏家展示60年前旧报 见证苏北灌溉总渠工程(图)

2014年09月24日 14:24 来源:扬州日报 参与互动(0)

肖保余展示老报纸。赵磊 摄

  核心提示

  昨天,在江都城区南苑新村一幢居民楼里,70岁的收藏爱好者肖保余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一张1952年5月15日的《苏北日报》,肖保余说,这张报纸揭秘了苏北灌溉总渠与大运河的渊源:运河水与苏北灌溉总渠的水处在同一水平面,两者之间有交汇,而且交汇处形成了一片极大的水域,分流向东的流入黄海,南下的与长江相连。

  苏北灌溉总渠工程紧密联系大运河

  打开肖老收藏的报纸,页面已泛黄,折角处有些破损。这张报纸用专版展示了苏北灌溉总渠工程的多幅新闻图片,图片中,大批群众拿着工具正热火朝天地劳动。而在头版,有关苏北灌溉总渠工程的新闻报道还有多篇。

  肖保余告诉记者,这张《苏北日报》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从扬州古玩市场淘来的,当时看到这张报纸年代久远,就花高价买来收藏。

  “苏北灌溉总渠依运河而建,大运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有交汇,可以说两者紧密联系,运河也滋养了整个苏北地区。”肖保余说,随着大运河申遗持续推进,怀着对大运河的深厚感情,这些年他也收藏了各式各样有关大运河的藏品。

  “可以说,苏北灌溉总渠工程对大运河的治理、贯通起着重要的作用,吹响了大运河治理的冲锋号。”在肖保余看来,大运河和苏北灌溉总渠相连,进而成为苏北大平原的重要防汛渠道,灌溉着苏北地区千万顷良田。

  119万民工完成7000多万立方米土方任务

  记者了解到,苏北灌溉总渠工程是在1951年11月2日全面开工的。这是翻身解放后的淮北平原和里下河地区农民在党中央、毛主席领导下,第一次组成大兵团,向大自然宣战。战幕拉开后,来自扬州、淮阴、盐城等专区数十个县的民工,昂首阔步,开进工地。在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一时之间,在西到洪泽湖畔东至黄海之滨全长168公里的工地上,红旗招展,一片欢腾。

  最终,苏北灌溉总渠工程于1952年春天完成。

  在肖保余收藏的这张《苏北日报》上,多幅新闻图片展示了当时工地上群众劳动时热火朝天的场景。资料显示,参与苏北灌溉总渠建设的民工共有119万,他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境地,硬是用手挖肩挑车推,完成了整个工程7000多万立方米土方任务。苏北灌溉总渠建成后,举世震惊。1952年5月5日,在北京出席世界工联会议的部分代表特意参观了苏北灌溉总渠。这些外国代表在参观后感叹不已,他们说:“像这样的大河,全凭人工开挖,在我们国家是难以办到的。”

  苏北灌溉总渠完工后大运河整治开始

  苏北灌溉总渠建成几年后,1956年11月至1957年6月,大运河大规模整治开始。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新中国成立前,京杭大运河扬州境内的状态是水浅、河道宽窄不一,且多弯曲,航道能力极为低下。京杭运河高邮宝应段成为“悬河”,常常破堤、决口,淹没里下河地区,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威胁。

  因此,1956年至1961年,由国家拨资数千万元,扬州地区分三个阶段,调拨70万人次民工,挖土近120万立方米,拓宽加高堤坝、掘深河道、弯道取直,施工中绕开城区和国家重点地面文物,有效地巩固了京杭大运河入江水道,御洪防洪能力显著提高,为运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提供了安全保障。

  “扬州当时治理运河的场景,和苏北灌溉总渠工程群众干活的场景相似。”在扬州治理大运河的时候,肖保余已经记事,如今看老报纸上的照片,肖保余脑海中总能浮现出扬州地区治理运河的场景。记者 赵磊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