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民大学副教授谈女德班:社会存在这样的刚性需求

2014年09月26日 14:50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0)

  目前,倡导“相夫教子”、“三从四德”、“守妇道”的女德班在我国遍地开花。在个别女德学堂,“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绝不离婚” 甚至成为教学主旨……

  女德班这番言行甫一曝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漫天非议,进一步点燃了人们近几年来积攒下来的对这种打着“国学”大旗、卖弄传统的“学堂”的负面情绪。在女权崛起的今天,如此古板僵化地宣扬三从四德、甚至走向了极端的课堂,为何居然供求两旺?社会对这种回归传统的现实需求,如何纾解?民间、学者和官方管理部门三者之间,在其中该如何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呢?

  现实有需求 别一棍将其打死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儒家学者任锋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女德班在全国遍地开花,说明了社会现在存在这样一种刚性的需求。之所以有这方面的刚性需求,是因为民间对道德、价值、规范等方面是有迷茫和困惑的。

  “在困惑面前,选择从传统寻找答疑解惑的资源,是大家很方便和自然的一个趋势。”任锋解释说,“我们首先要重视、面对这样一个选择。女性的社会道德、家庭道德、社群道德就是具体从这个群体社会角色出发,来表达自己的一种道德规范需求的社会现象。男性也有这种需求,而其他特定的群体,比如老师、医生,他们也有师德、医德——所有的社会角色都有正面的道德重建的需求、价值重建的需求。”

  青年学者、中央财经大学讲师缪因知认为,评价女德班,应该具体分析。以“逆来顺受”为关键词的女德班的新闻一曝光,不出意料地引起了很多人士的批评,特别是尊重女权、主张男女平等的人士。不过,这件事情似乎有些标题党。毕竟,女德班在全国遍地开花,参与者不像网瘾少年训诫营那样是被迫加入的。

  女德班的兴起,的确反映了某种现实。缪因知进一步解释,客观而言,这只不过是传统文化热和个人修身热的宏观大背景下的一部分。纵然把女性单列出来会令一部分人觉得刺眼,但男女本身毕竟是有差异,不必把区别对待简单看成虐待。

  其实,女德班跟成功学、外语、出国辅导培训班并无本质差异。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的我们,要想防止被骗,得自己睁大眼睛鉴别,经常自我反思、自我评估。

  总之,不必对女德班太“嫉恶如仇”。说到底它就是一种民间业余教育或个人身心塑造的方式。既然不是统一授权经营,质量参差不齐也很正常。即便总体趋向于保守,在当今高度视听刺激化的消费文化中也不会造成社会风气的大逆转。我们既不必泛泛地把女德班捧上天,也不必一棍子打死。

  走偏的传统 只是精明的生意

  任锋提到,面对社会对道德重建的这种需求,首先要客观对待,在追逐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有问题,就需要大家仔细辨别、理性选择。比如媒体所报道的女德班的16字“原则”,就属于大家在追寻传统过程中的某种走偏。

  针对这个案例,时评人蒋璟璟称,这是赤裸裸地鼓吹“女性服从”主义,未免给人以时空错乱之感。须知,在男女平等已成主流价值的当下,任何强调女性“退避隐忍”的观点,注定都要面临“道德不正确”的诘难。那么既然如此,为何还有女德学堂的兴盛发达呢?

  蒋璟璟解释,或者这只能说明,民众所接受的逻辑思辨训练依然有限,所以易被极具煽动性的“女学教育”所说服。时至今日,太多人还会为那种“玄而又玄的宣教方式”着迷,而不习惯基于理性精神和方法论的思考判断。

  女德学堂、女学教育,本质上仍属“经验学”范畴。一方面,自我感极强,高度依赖受众的体验与感悟;另一方面,缺乏内在秩序、统一标准,往往花样百出、各说各话。这样一种极不完善的学说体系,居然获得拥趸无数,当然与听众自我甄别力匮乏有关。

  除此以外,蒋璟璟认为,女德班这种所谓的流行浪潮,折射出某些现代女性,在家庭危机面前彷徨无助、无所适从的窘境。她们无法化解真实的威胁,所以转而寻求女德等洗脑说教来自我催眠。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家庭危机也可能助推了这种女德班的市场繁荣。夫妻关系、家庭结构的脆弱化,让一部分女性迫切寻找应对策略。恰好此时,女德学堂等机构,用无比坚定的口吻,兜售了最便捷的解决方案。

  就此意义而言,所谓女德学堂与复兴国学全无关系,而只是一笔精明生意而已。女德的复辟,让一些人赚得盆满钵满,却让另一些人越走越远。谁都知道,试图套用那漏洞百出的学说,来化解自身的具体困境,终究是徒劳无益的努力。

  民间学者官方 三者需要交流互动

  西安工业大学讲师杨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固然其优秀文化可以作为女德班的班则,但应该更好地为女性群体树立自强、自尊和自信才是根本,万万不可以偏概全。德,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怎是一个“忍”字了得?

  如何让女性群体健康科学地树立起自尊、自信,的确是未来需要重视的问题。跳出这则新闻,我们将视角投向更宏观的层面来看,人们在试图解决所遭遇的道德困境的时候,如何才能得到一个理性的、有效果的启发或引导呢?

  任锋解释:“在这里,我经常会看到一种表达,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糟粕与精华怎么辨别?怎么跟现代的价值、人民的生活与认知形成一种良性的关系?这个其实是一个大的问题和挑战,不容易用几句话来回答,只能依靠我们在实践当中摸索,用实践来回答了。而在实践过程当中有没有大的空间,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根据现实,任锋建议社会各方应该分层次来共同推进这个事。

  首先要有一个以民间为主体的群体来长期摸索和积累。这个摸索,大家都去做,做的过程中同时应该有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有评价、判断,同时也要有规范。这是其中一个层次,这个层次的社会空间,要给予其足够的尊重和包容。

  现实的困境是,与民间这个层次的强烈需求相比,另一个层次,即以儒学、儒家等传统文化相关的精英这个层次,却跟不上。比如说学院里的研究应该跟民间有一个互动,而且是一个比较好的互动。而现在是两张皮:民间做的热闹,学院里却不知所谓。怎样让这两股力量互动起来,这是未来需要探索和努力的一个方向。

  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官方管理部门应顺应民间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道路,来确立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从而在推进的过程中把控好相关的力度、分寸。最新消息称,东莞蒙正国学馆“女德班”因为无证办学被责令停办。这就是政府的责任,应该主动做好纠偏工作,引导遍地开花的女德班能够健康绽放。

  最后,任锋称,民间与学者精英们如何互动,民众社会与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又怎么样形成一个很好关系,这几个大关节把握住了,对于目前文化复兴、社会治理的良性推动,意义将会是积极的。我们乐观提倡,当中当然会有鲜花,也有杂草,但一切得通过实践对话、交流去评判它。文/记者 张琼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