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梅葆玖谈梅派发展和传承:要与时俱进,更要守住魂

2014年09月27日 18:23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由齐鲁晚报主办、齐鲁影业传媒有限公司承办的“国韵天骄”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暨北京京剧院“双甲之约”——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全球巡演济南站活动将于9月27日在山东会堂上演。在济南站演出即将到来之际,梅葆玖和弟子胡文阁畅谈梅派艺术的精髓,对今后梅派艺术的发展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梅派的特点在革新,

  唱腔深沉含蓄动人心

  一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艺术实践中,尊重传统,勇于创新,其表演水平达到了旦角行当的巅峰。梅兰芳爱国、爱民、爱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文艺事业,创造了穆桂英、杨玉环、虞姬、梁红玉等众多令人难忘、优美的艺术形象,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艺术流派——梅派。

  梅派艺术是京剧旦行中首先形成的、影响极其深远的京剧流派。梅兰芳先生逝世后,他的儿子梅葆玖先生毅然撑起梅派艺术这面旗帜,潜心钻研梅派艺术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有人说:“京剧的生角离不开谭鑫培的系统,而旦角则离不开梅兰芳的衣钵。”

  梅兰芳之子梅葆玖先生说,梅派艺术风格及特点,主要表现是革新精神。父亲在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和剧目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创造和发展,将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旦行中影响极其深远的流派。“父亲的嗓音高宽清亮、圆润甜脆俱备,音色极其纯净饱满,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不用花俏的颤音、滑音或怪腔,乍听之下平淡无奇,却深沉含蓄、动人心弦。”

  梅葆玖说,梅派的念白富于情感,而且将京白、韵白等提炼为艺术化的生活语言,不会有刻意做作的感觉。至今,梅葆玖还记得父亲指导自己如何演好虞姬的那场“剑舞”,“父亲顺手拿着两个鸡毛掸子,一边做着示范一边说,‘葆玖,你在台上舞剑时,想像象棋里将帅活动的那块地盘的图案就可以了。’”梅葆玖说,每一出戏中,父亲梅兰芳都会结合表达人物感情和剧情内容的需求,设计出大量新腔,无论是柔曼婉转之音或昂扬激越之曲,都力求化于无痕,这也是梅派的精髓之一。

  发展要与时俱进,

  但魂不能动

  对于京剧被当下许多年轻人冷落的困境,梅葆玖并没有流露出失落的神情。在他看来,这种困境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善的。梅葆玖表示,京剧绝对亡不了,而且将来它可以提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我个人的看法是京剧未来要越来越精,而不要刻意去追求多。过去老一辈哪个角儿带的班都有他的艺术标志、艺术风范,你看他的戏就是过瘾,所以将来剧团要存在就要出角儿、出好角儿,对于梅派艺术来说更是如此。”

  “我觉得京剧也要与时俱进,比如灯光、布景、大环境,可以汲取好的东西来武装自己,让京剧更丰富、更可看、更美,把京剧推向一个高水平。”梅葆玖说,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京剧的魂不能动,演员的表演不能动,根变了就不是京剧了。

  近年来,梅葆玖一直在主张交响乐进京剧,在音符、音区、音响上变得更丰富,就是为了照顾年轻人的口味,让年轻人觉得不单调。他表示,之前他演出的《大唐贵妃》用的全是大交响乐,而且用了最好的布景、升降台、各种灯光,看完以后大家说这是保留传统艺术风格的最新型京剧,很受欢迎。

  梅葆玖先生的弟子胡文阁也表示,梅派艺术的精髓是革新,当年梅兰芳在身段和做功上将昆、京、舞、武合而为一,是大胆创造。他借助昆曲歌舞并重的表演形式,将大量舞蹈化动作,在符合人物及剧情的前提下融入京剧表演,最终形成了梅派艺术。梅派艺术要想发扬传承,必须两条腿走路:一边保留传统、保持原汁原味,一边要创新突破。搞创新,为的是顺应形势、吸引观众。

  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男旦接班人不能断

  对于梅派艺术的传承,梅葆玖显得颇为乐观。他表示,现在很多年轻人唱得不错,对学戏也有兴趣,但是培养他们得有好老师才行。“我的学生胡文阁不错,这些演员将来演也好、教也好都是骨干力量。作为梅兰芳剧团掌门人,我要把传承的工作带头做好。”

  胡文阁认为,梅派艺术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像梅葆玖先生的小徒弟巴特尔,从小就很喜欢梅派,对京剧的喜欢是由内心发出来的。梅葆玖说,“我建议学校开设京剧课。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学校开设娃娃唱京剧的幼儿班,要把这种形式做成气候,京剧艺术才会流传下去,也会受到年轻人的喜欢。”

  在接受采访时,不少艺术家都强调梅派艺术要注重男旦接班人的培养。曾几何时,男旦艺术风光无限,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全国范围内能登台演出的优秀青年男旦演员寥寥无几。梅葆玖先生表示,梅派一定要有男旦接班人。“京剧从当初的徽班进京就是男旦,从我的高祖梅巧玲传到我父亲梅兰芳,一直到我,也都是男旦。这是咱们京剧的艺术特点、传承规律,男旦不能断,这是咱们的历史,也是咱们的文化,一断就把传统切断了。在这个立足点上,我建议男旦还是要有接班人。”

  本报记者 邱祎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