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革时端门曾贴标语"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2014年10月08日 15:46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明朝的承天门今天已经成为中国人心中最为神圣的建筑,这就是今天的天安门。这座城门分为城台和上面的宫殿式城门楼。从永乐年间建成之日起,命中注定它就要目睹中国六百年来的世事沧桑。

  旧日的天安门广场。这张照片是站在正阳门东侧马道上拍摄的。远处的城门即为天安门,右侧的两个屋顶大的是太庙正殿,小的则是东安门城楼。右侧还能隐约看到故宫东南角楼

  午门献俘图

  1970年天安门广场阅兵的端门城楼

  杨 征

  承天门(天安门)

  举行最多的活动是金凤颁诏

  承天门这个名字源自于南京,在今天南京市地图中已经很难寻觅到“承天门”这个称呼了,唯一留存下来的痕迹就是御道街和后标营路及瑞金路(这两条路实际在一条线上,是一条直街不同路段的称呼)交汇口北面的五龙桥遗址,实际上这几座桥就是今天天安门前金水桥修建时候的参照物。而这条瑞金路和后标营路,则是今天北京长安街的老祖宗。今天的北京承天门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宏大的广场的天安门广场,但是在过去这里只是一个特别小的T字形广场。广场内东西两侧分别有34间廊房,这两组廊房在承天门前都折了个90度角然后转而向南,又延伸出去110间廊房。这两组折角形廊房,就是俗称的“千步廊”。这里是五府六部的“驻外”办公场所。分列于承天门左右,第一是为了方便办公,第二则是增加了天安门城楼的宏伟。这种建筑风格还直接影响了一些周边国家,如韩国首尔市光化门(相当于天安门)前的建筑。

  承天门在顺治年间被改称为“天安门”,清朝初年对于皇城很多地名的改变,大多体现在“安”及“和”两个字眼上,这也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刚刚入主中原,祈求自己的统治能够安定所致。

  过去在天安门举行的最多活动莫过于“金凤颁诏”了。皇帝下达的一些重大命令,比如册封皇后,宣布即位等都要履行这套程序,以宣布自己的合法性。这就相当于刚结婚的小两口得领个结婚证一样。不过这可要比排队领个结婚证繁琐得多。首先,文武百官要跪在金水桥前,今天天安门前长安街的位置,唯一得以幸免的是礼部尚书,因为他老人家得担当起跑腿的工作:首先他要跑到太和殿恭迎皇帝的诏书,然后把这道盖好了大印的诏书放在“云盘”里面,然后捧着这个云盘穿过太和殿前面的大广场,走出太和门和午门,在午门前把盛着诏书的云盘放在“龙亭”(类似一个小轿子)里面,之后伴随着鼓乐声穿过端门,登上天安门城楼。

  接下来就是宣读诏书了,宣诏官员将皇帝的诏书从头到尾念完,之后就要送到礼部去誊写了。可是也不能直接把这诏书瞄准了从天安门上扔下来啊,于是用一只木头雕刻的金凤凰作为传递工具,让它衔着诏书慢慢落到城楼下面。凤凰要靠一根绳子拴着,由一个专门操作的官员慢慢把它放下去。而奉诏官则早就等在城楼下面,用“云盘”恭恭敬敬地接住从上面下来的诏书,然后把云盘再次放到“龙亭”里面,之后便是伴随着鼓乐声将诏书送往礼部衙门。而我们的飞毛腿——礼部尚书大人则要赶在诏书到达礼部前先跑回去(大致相当于从今天的天安门跑到毛主席纪念堂东侧,基本是1000米左右)跪在大门口恭候诏书的到来。估计若是那时候中直机关举行个运动会什么的,礼部尚书一准儿是短跑、长跑、跨栏跑各项全能冠军。

  端门

  遇到大典

  大象肃立御道两旁

  穿过天安门,就是端门了,端门的后面则是午门。这两城门和端午节倒是没有任何关系,其中,端门在史籍中的相关描述并不多。但它的形制和天安门是一模一样的,可以说是一对儿双胞胎。因此在影视作品《开国大典》中,毛主席登天安门的镜头便选择在这里进行拍摄,因为毕竟天安门的登城梯道已经被改建过了,而且城台上东西两侧也各多了一个小房子(电梯房)。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端门也像天安门一样,挂上了毛主席像,两边也都贴出了标语。只不过和天安门不同的是,这里的标语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胜利万岁”。不过从这张1970年国庆阅兵的老照片上看,那时候的端门,还真的和今天的天安门一模一样。

  午门可是个故事颇多的门。当然之所以称之为午门,是由于一条大家都熟悉的线,这条线叫“子午线”。古人以子为正北,午为正南。而午门的位置又是在紫禁城的正南方,所以这座南门也就称之为“午门”了。这里是清代每年颁发新一年历法的场所,还是皇帝外出祭祀时陈设仪仗的地方。如果是到南郊天坛祭天,要陈设一套称为“大驾卤簿”的仪仗,而如果到北郊地坛祭地,则要陈设法驾卤簿。这一套仪仗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那就是大象。这些大象平时圈养在北京一个叫“象房”的地方,就在宣武门西侧。遇到大典则前往服役地点。这些大象经过的地方还留下了一个地名,叫“象来街”,也就是今天的长椿街。而这些大象也是非常训练有素。它们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整齐地肃立在御道两侧,而且互相搭起鼻子起到保卫的作用。

  在戏文里面我们经常听到“推出午门斩首”这样的话,但实际上午门外是不能成为刑场的,真正的刑场,元明两代在北京的西四,而到了清代则挪到了外城的菜市口。民国的时候则搬到了天桥。回过头来说午门,虽说这里没做过刑场,但是有明一代在这里举行的“廷杖”也确实让不少人成为棍下鬼。

  午门

  皇帝亲临城楼

  决定俘虏去留

  午门外广场上经常举办的第二项活动、而且这项活动贯穿明清两朝。那就是“献俘”仪式。从名字您就能推断出这活动是干什么的。明清两代献俘活动基本上程序都差不多。可怜的俘虏们在相关官员的安排下站好队,皇帝乘舆出奉天门(太和门),同时执事人员就开始奏乐,在鼓乐声中皇帝登上午门城楼,待皇帝就位,宣旨官宣布“进俘”后,开始演奏《庆平章》来庆祝胜利,而俘虏们则在鸿胪寺官员和将校的引导下走到午门外广场上跪下。相关的官员这时候就要向皇帝询问处理办法了。如果皇帝开恩,就可以当场释放人犯。但是如果决定治罪的话,明清两代是略微有所差异的。明代是皇帝喊一声“拿去”,之后他旁边站着的两位勋戚大臣重复这两个字,在之后是在外围的四个人重复,逐渐增加为八个,十六个,三十二个。最后由三百六十个大汉一起大喊“拿去”。场面颇为恢宏。估计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俘虏这时候一定能尿裤子。而清代的做法则有效地避免了这样大小便失禁现象的发生:直接将犯人交给刑部治罪。

  明清两代有关出入午门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从正面看,午门有三个门洞。这三个门洞中间的是皇帝专用的。左面的,也就是东面的门是文武官员出入使用,而右面的,也就是西面的门则是宗室王公使用的。穿过午门,从后面再看城台的话大家就会发现门洞从三个变成了五个,最边上的两个其实从正面也能看到,它在午门伸出来的两个南北向城台上。因为午门的整体平面是一个“凹”字形,特别像一个人做前平举的动作,所以这两个门实际上看上去就像在胳肢窝一样,而胳肢窝的学名也叫“掖”,因此这两个门就分别被命名为“左掖门和右掖门。这两个门平时不开,在赶上大朝会的时候,文武官员按照东西班次从两个门进入,再有就是举行科举考试的时候考生分单双号依次进入左掖门和右掖门。

  午门前面还执行过一项和现在事业单位上班族的“坐班”一样的制度。清朝的时候每月初五,凡是王公、将军、六曹人员没有政事之责,都要在早晨集体在午门之前穿着朝服开始坐班。而且这一整天还有科道官轮班进行查岗。看来这坐班制度古来有之。

  明朝的皇帝还会在午门给百官赏赐食物,而且这些食物都非常合时令:立春的时候大家聚在这里吃春饼。农历四月初八,也就是佛祖降生纪念日,大家则在这里吃一种叫“食不落夹”的东西。据考证这种东西类似今天老北京小吃中的艾窝窝。腊月初八的时候还能有腊八粥喝。虽然皇帝也会给大臣们赏赐食物,但是大家却不用都到午门外聚餐,而改成和现在发福利类似的单独领取了。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